“老师,我...不会。”
“什么?你大声点。”
“老师,我...不会...”
“恩?”
听着这个小男孩比蚊子还小的声音,老师不禁把声音提高了几个度,但还是在嗡嗡的声音中败下阵来。于是乎,放弃地跟男孩说:“好吧,你再看看。”
这样的回合每天都在上演,无一例外地以老师的“惨败”告终。面对一个声音比蚊子还小、上课就对着你“笑呵呵”、还有一双亮晶晶的大眼睛的男孩,面对他每次又是10多到30多的卷面,老师只能继续佛系,一佛再佛。
再半年多的观察里,老师发现,他的胆小是因为没人肯定他,他做的每一件事都会被人挑出毛病,他的声音比蚊子还小是因为他不会而且害怕因为他的不会被批评,他的30多分已经是“仁至义尽”,如此的男孩,老师怎么再去批评他?
常说找出学生的亮点,学业不好可能艺术好,艺术不好可能体育好,可是......当脑子都转过时,灵光一闪:12岁的孩子能拿书。
于是乎,
“你能不能帮老师一个忙,带着他们去搬我们的新书”,
“《信息技术》还少12本。”
“《美术》再去拿5本。”
“《音乐》齐了没?”
“帮老师算50本作文本。”
只要能帮忙的都有他,请求帮助的老师语气迅速果断,帮忙的男孩立刻行动。完事之后上课的上课听课的听课,并没有再有后续。
然而,一颗种子在那个男孩心里播下了。
能否发芽、是否成长,不知道。但这并不是决定我们是否播种的关键。
在当下,把种子种下才是最关键的,至少,那个男孩不会因为老师而讨厌学习和学校。
我想,教育就这样发生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