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最近在看《红楼梦》,和我抱怨书不好:生僻字这么多,书上没有注音,查字典麻烦又破坏情绪,只好跳过去;还有一些古代专用词语不明白什么意思,历史渊源不知道由来,也没个注释,这经典读着也太费劲了
我听后猜测到问题所在,拿过她正看的书,果然不出所料。这本书出自一个名头奇怪的出版社,根本没有听说过;通常分为上、中、下三册的内容,被压缩在一本上,字体很小,密密麻麻,让人看着眼晕,上下回之间连分页都没有;注释很少近乎无,更没有前言插图校记之类,而且印刷粗糙。和我手中的那个版本,简直是天壤云泥之别。唯一的优点,就是节省了纸张。
朋友是标准的理科生,人文类素养相对缺乏。很长时间里,家里的藏书仅限于教科书、工具书和流行杂志。经验不足,买到这样的书也正常。我给她建议:这本书既然想看,而且又是经典,不如买一套某某出版社的版本来收藏。他们已经多次修订重版这部书,质量较高,这样才能保证阅读的乐趣才不会打折扣。
我对书的质量是有些挑剔的,多年阅读之后,形成了自己评价书的一套标准,包括:内容、装帧设计、纸张、排版等。
内容自不必说,是首要考虑因素。所表达的思想有没有价值,文笔是否优美是放在第一位的。其次,是装帧设计。一本有品位的书,它的设计必定和它的内容和谐统一。不一定夺人眼球,却一定会贴切、有美感、有内涵。关于这一点,印象最深的是早些年看过的人文出版社欧洲文学的系列书。封面设计独特,用简洁的线条勾勒和阴影组合,是绘画与贴切装饰相交融的典范。后来得知,它们的作者张守义,是装帧设计的大师。直到现在,一提起这些书,我首先想到的是对应的封面。这些经典之所以为经典,设计绝对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还有纸张。最好是微黄而又柔软,这样看起书来感觉是舒服的。眼睛不会太累,书页翻动时,熨帖且不会有刺耳的响声。字体要大小适中,太小看着费劲,太大则让人难免感到书空洞,有注水之嫌。
爱之深责之切,我在买书时,一般都是按照这些标准去挑选。如果有一项差别太大,就弃之一旁。如果有不同版本的同一本书,则一定要挑出各方面更符合我自己要求的那本。
看似有些苛刻,其实操作起来并不是太困难。多年经验告诉我,只要是老牌、有口碑、专业、负责的出版社,他们的书基本符合这些要求。积多年阅读经验,甚至于仅仅看设计风格,就能大致猜出是哪个出版社的书。自己所需要做的,只要甄选内容就可以了。
多年浸淫于书中,这也算一点小小的心得,我相信喜爱阅读的人都会有类似感受。像其他所有事情一样,对书的甄别能力,也是要在实践中逐渐提高的。多读,是唯一的办法。
尽管现在更多的人选择电子阅读,书的好坏仅仅是内容的区别,有些问题不复存在。但我对纸质书独特的感觉还是无法释怀。不能欣赏书整体的美,不能随便翻阅,不能在上边写写画画,还是真正意义的读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