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听说这本书是在大一的新闻课上老师推荐的,当时只是当做推荐书目记了下来,并没有太留意。一直到上学期在书店偶然发现这本书便随意翻了几页,觉得作者的观点给我一种醍醐灌顶之感,于是就买了下来。但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拖到了这学期才正式开始看,当我仔仔细细地品味完全书后,真的可以说是受益匪浅了。
我喜欢这本书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一.作为一本社会学类专业书籍,这本书读起来却并不让人觉得枯燥无味,反而很有趣。这本书的作者是费孝通老师,写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内容主要来源于费先生在西南联大讲课时的讲义。全书不厚,总共六万多字,主要从血缘和地缘、权力结构、男女有别、家族、差序格局等方面对中国当时的乡土社会做了抽象的描述和分析。看似满篇的概念和理论,但其实可读性很强,书中用了许多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前面的有些章节看起来,甚至有点像小说,即使是后面的章节,说理的成份多,也决无深奥的语言,而且处处用于阐释实有的现象。比如,他说教授的孩子识字多但下乡捉不了蚱蜢,而山村的孩子不识字却善捉蚱蜢,各有各的得意聪明处,这是由不同的生存环境所致,不能说识字的就一定比不识字的聪明。由此渐渐引述到了乡间的人为什么重语言不重习字。这样就让我觉得读起来很有趣,有兴趣读下去。
二.这本书虽是好几十年前写的,但书中的内容在今天看来,绝不过时。尤其是在我们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社会问题频繁发生,倘若重新再来回顾费老所讲的中国传统社会的乡土本色、家族理念、私人道德、礼治秩序、血缘地缘等,尤其是著名的“差序格局”理论,就会发现它们更大的意义和价值所在。现今社会,不论是搞经济,还是搞政治,或者是发展法治,都不得不以中国这个特殊的国情为基础,当然,这里的“国情”绝非指新闻媒体或官方发言里的一句“从中国国情出发”的空话,而是实实在在的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和社会传统,尤其是最底层大众的传统特质在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的体现,而这些东西,恰是费老《乡土中国》中所讲的。比如书中重点讲到的中国社会的“差序格局”,中国社会差序格局是导致现行道德不同于西方的主要原因。差序格局的主要特点是以个人为中心的私人关系,所以中国社会的道德观念无法超脱个人产生一个团体性的道德,中国道德是可以伸缩的,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因此中国社会道德的私人特点在公私冲突中显得更为明显,作者举了如下的例子说明这个问题:“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因之得看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我见过不少痛骂贪污的朋友,遇见他的父亲贪污时,不但不骂,反而代他讳隐。更甚的,他还可以向父亲要贪污得来的钱,同时骂别人贪污。等到自己贪污时,还可以‘能干’两个字来自解。这在差序社会里可以不觉得是矛盾;因为在这种社会中,一切普遍的标准并不发生作用,一定要问清了,对象是谁,和自己什么关系后,才能决定拿出什么标准来。”这点我十分赞同费老,虽然随着社会的进步,这样的现象在我国有所缓解,但绝不可能彻底根除。中国社会道德以儒起家,讲究“孝悌忠信”,任何事情都得看当事人与自己的关系才能下定论,道德是柔性的,在中国社会这是不矛盾的。当然无法排除西方社会里这种私人道德标准的人存在,也不能说中国没有大义灭亲,刚正不阿的人存在。但是即便是有,在中国的道德体系里多半是被人骂没良心。中国几千年的儒家文化,这些观念早已深入人心。在如今这个文明社会,这一点依然没有改变。费老的观点深刻,同时立场客观,只是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来看待问题,不带个人立场,这点也让我十分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