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找到这本书是因为关注了一个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公众号——“华夏基石e洞察”,有篇文章谈诸葛亮在战略制定、时间管理和人事授权上的错误。(《诸葛亮的悲剧:如何摆脱管理上的穷人思维》)
文中有一段的小标题为“时间的穷人”,当中有段话颇令我触目惊心:
“贫穷之人会一直穷困潦倒,忙碌之人会永远日理万机,孤独之人会终日形单影只,而节食之人总是以失败而告终。”稀缺心态会在潜意识层面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影响人们的决策和行为,使人们坠入“稀缺陷阱”,疲于应对越来越严重的稀缺。
这段话就是出自这本书《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作者sendhil Mullainathan是一名行为经济学家。虽然是一名经济学专业的学生,但是惭愧的是,我向来只关注我所在的财务学领域的著作和大家,不知道行为经济学的著作和大牛们。
这本书令我爱不释手,因为它确实像标题那样,不仅它的例子和分析非常贴近我多年来对穷困和忙碌的体验,而且给出了大量的现实案例和实验数据做支撑,非常令人信服,真的是相见恨晚!
同时,这本书比较通俗易懂,反反复复就讲了3个概念——稀缺、借用和带宽。这里需要解释下借用,借用在这里具体是指向未来挪用时间(金钱)来填补当前的稀缺的行为。“带宽,是指人的心智的容量,包括两种能力——认知能力和执行控制力(笔者注:简言之,处理各项事务的能力)。稀缺会降低带宽的容量,致使我们缺乏洞察力和前瞻性,还会减弱我们的执行控制力。”
稀缺是如何另人陷入困境?有2个作用机制。以工作为例,
一方面,稀缺一方面会降低人的带宽,导致工作能力的下降,拖慢完成进度,导致新的任务的积压;
另一方面,更严重地,稀缺会导致借用(一个deadline来临便无暇顾及其他事项),即借用未来的时间来填补当前的缺口。于是导致下一个任务或者更多的任务不能在最优的时间或者状态完成。eg,一个学生很努力做作业,但是永远在做上一周的作业。
以上2个机制,同时导致效率的低下,更多的“灰犀牛”(这个字眼是笔者借用最近的流行语,在这里是指我们能预期得到的未来事项,但是在当下,稀缺导致的“管道思维”令我们无暇他顾,只有当它的deadline来临,它才会进入我们的视野,eg,穷人总是到开学的时候发现没钱给小孩交学费)的爆发,从而加剧稀缺。周而复始!呜呼哀哉!
怎么破?
1. 第一阶段。脑筋牙关尽快跳出永远“慢一步”的怪圈。工作忙人对新任务say no;穷人努力避免非必要支出。
2. 第二阶段。留有余地。给眼前还不紧迫但却总是存在的“灰犀牛”们(eg,穷人要面对的朋友突然结婚、给小孩的圣诞礼物)预留时间(金钱)。另一方面,也要间或给自己一定的时间来休息身体,回复精神。
3. 第三阶段。储存余闲。当一切运转ok的时候,一定要克制,不能放逸!!!赶紧抓住这个带宽较高、资源充足的时候,做对未来有利的事(如参加教育培训、写遗嘱、锻炼身体,购买保险,为子女进行教育储蓄,增加储蓄比例等等),这样抵御未来的不确定性的能力就大大提高,正式走出稀缺陷阱。
4. 其他tips:
将一个deadline变成几个阶段性的deadline;
不要让自己满负荷运行!这样才能避免做一件不得不做的事时,心中想着另一件要事。(避免内源性干扰)
带宽不够时,不要给自己加码。(如参加连续性很高的培训课!)
总之受益匪浅,后续我会持续关注类似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