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教育”这个词也是来自《木心回忆录》,看到以后,激发了我很多思考。其实每个人的成长都是自我教育的结果,没有自我教育,外在的教育只是摆设,毫无意义。哲学上解释为内因决定外因,外因只是对内因有影响作用,而不起决定作用。就像那句“对牛弹琴”的成语,也许不是牛听不懂而是牛不想听懂,你一点办法都没有。
由此我想到了我儿子身上的一些顽固习性。别人都说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可是我觉得我没有这样一种品性。也许是我的自我反思还是不够,对自我认识还不够到位;或许存在着顽固的影子,影响到孩子;或许只是儿子的叛逆所致。这些都有存在的可能性,或是身为人父,或是自己本身都需要自我教育,以达到对这个问题的认知。
在儿子身上,我看到“固执”这个词,我仔细分析了下,在分析儿子的同时也对自己做一个剖析。儿子的固执里面包含了几种意思,首先,顾全面子,真不知道这么小的孩子还有面子一说,难不成面子也是人的天性?随着年龄的增长,面子对我来说已经不存在了。面子是自卑者的座右铭。第二,认知限制,在他的认知范围内,他认为他是完全正确的,你怎么说都是白费口舌。而我自己,也是有认知限制的,在认知限制的时候,我的态度是不是坚持己见,此时此刻,我觉得我不会了,以后也不会这样。第三,明确立场,这在很多大人身上也同样具有,坚持自己所谓的立场只是掩饰内在的懦弱。这是一种心理领域意识,没有安全感的人需要这种领域意识。固执对于人的成长有害无益。固执之人犹如一块顽石,是自我封闭的,
“自我教育”包含着一种谦卑的心态,没有这样的心态,自我教育只是一句漂亮的话,虚伪的话。
这两天,思绪浮浮沉沉,没有灵感写文章,还好正在写一篇故事,写故事的好处是只要逻辑清晰,可以随意发挥,但这不代表故事好写,也仅仅自己的理解而已。如果要写纯思辨的文章的话,心沉不下来就无从谈起。
此时此刻,我正在调整,尽量使一颗浮躁的心能沉静下来,这也算是自我教育吧。这时会出现一对矛盾,写文章能使自己沉下心来,而浮躁却不能让内心沉静下来写文章,所以有时就是这么尴尬。因此,大多数碰到这种情绪状态时,在沉不下心来的时候,我会选择看书。运气好的话,阅读到有共鸣的文字也能使自己内心沉静下来。这是目前为止,我认为是最好的沉静方式了。每天我都会留一点点时间进行自我反思,以保证更好的自我教育。终身学习就是终身自我教育的过程。
就我而言,每天最好的自我教育就是写文章。不管文章好坏,写就得了,只要是自己的思考(强调自己的思考和想法)。在我眼里,文字没有好坏之分,每一个文字都值得被尊重。如果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想法有错,那错不在自己,错在看我文字之人。带有主观价值判断去阅读任何文字,都是耍流氓。如果别人的文字能给你带来思考,这只是思想的共鸣;如果不能给你带来思考,也仅仅只是没有思想共鸣而已。
每天日更一篇,就算是我的自我教育吧。这是今天自我教育的成果:“凡集大成之人,都具宇宙观之人,包罗万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