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声明我的标题的确是有点歧义,因为施耐庵并非真的在皇帝面前夸反贼,我的意思是施耐庵在封建时代敢表达对起义军的赞赏之感。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写农民起义的文人。
对于施耐庵,我总不信还有中国成年人不认识,若果真有不认识的,那说到《水浒传》总该认识了。对,施耐庵之所以能够成为耳熟能详的名字,多半是因为《水浒传》。但是,我今天介绍施耐庵,首先想跟大家深究这两个名字。读过书的,背过语文常识的人都明白,古代文人,甚至不是文人的人都有所谓名,字,号等等。那么“耐庵”是什么呢?原名?非也,字?非也,号?非也!(原名彦端,字肇瑞,号子安)。耐庵其实是《水浒传》出生地,施耐庵先生的写作场地,即书斋。这名字还有个来源:
施耐庵先生准备写《石秀智杀裴如海》一回时,心中疑惑不解东林庵里的木鱼为什么像个宝贝一样珍藏而不敲,便向徐麒问。徐麒说:这庵里原先住着一位老和尚,他念经拜佛用心极诚,一边念经一边敲木鱼。说着他用手指着木鱼的凹陷说:你看,想让他们懂得,读书,做学问就是要专心致志。施耐庵听了,连连点头:我们写书,也要有那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才行啊!事后,他提笔写了“耐庵”两个字,贴在门楣上,意国是告诫自己要排除一切困难,写好《水浒传》。外人不知其意,便把他称为“耐庵先生”,时间长了,他也觉得这个名字不错,便改名为:施耐庵。可见,施耐庵在写《水浒》的时候是多么用心啊。而《水浒传》也不是施耐庵先生起的书名,如果问施耐庵先生知不知道《水浒传》这本书?他可能会说不知道。其原名是《江湖豪客传》。在我看来,后者更直接一些,当然,深度,美感却逊色一些。
施耐庵不只是一个只会写书的作家,他是自己作品里的英雄本人。可能很多人都普遍认为作家就是体弱多病,多愁善感的。但,施耐庵注定是不平凡的。他的功力有多强,你看过老版水浒传中的《鲁智深倒拔垂杨柳》一回可以体会。为什么这么说呢?请听我给你讲个故事:
有一年的元宵节,施耐庵上街观花灯。忽然看见一个恶少在街尾侮辱一名妇女。他怒火顿起,用右手将那家伙提起,然后像摔死狗似的将他摔在地上。恶少吓得连连磕头求饶,施耐庵这才饶了他。谁知第二天,那家伙纠集了七八个无赖前来报复。施耐庵不慌不忙地找来一根粗绳,让无赖们用绳子拴住他的双腿,然后叫他们用力拉。可是,尽管他们一个个累得脸红脖子粗,施耐庵的双脚像生了根,纹丝不动。接着,他取出铁棒,一记“乌龙摆尾”,便将身旁的一棵大杨树“咔嚓”一声打断。无赖们见他有如此功力,才知道是遇上了高手,个个叩头认输了。
从中不仅可以看出他武功高强,还可以体会到,他的确是一位打抱不平,“该出手时就出手啊”的江湖好汉。当初施耐庵当小官,结果由于替穷人辩冤纠枉遭县官的训诉。他可不想贪图那一点俸禄,更不求什么名利,因此直接辞官回家。
所以说,他这人文武双全。而他生活的元末明初,政局动荡,对人才的需求极大。赵士诚就曾经多次邀请他出任他的幕僚。施耐庵认为他是为民起义,就欣然同意,为他出谋划策。后来,赵士诚因居功自傲而败。朱元璋后来也曾请他出士,但施耐庵已经“耐庵”,不再出任做官。
施耐庵先生对中国人的最大贡献,就是《水浒》,这本书为什么成了经典?为什么长盛不衰?且听下回分解。
(真诚邀请喜欢了解历史人物的读者朋友加入:论当年人物,让思想之花香飘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