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大体都需要代入情境中,去到特殊的情境中去挖掘素材,如书中提到的海明威投身到战争中,去非洲狩猎,满世界钓鱼,沉湎于斗牛,需要外部刺激。这也是我对作家创作的一贯认知。
一)天生就喜欢锤炼敲打的村上先生
但是村上先生却开启了自己的写作模式,无辉煌的时代,与任何特殊的场景,将每个人都会经历的平凡的、简单的生活,融合丰富的内心世界;不依赖素材的分量,从自己的内在出发编织故事,依靠想象力将平凡的一幕幕,一个个人物对接起来,编织一个又一个美梦,呈现一个又一个故事。
正如村上先生说: 世界看似无聊其实布满了许许多多魅力四射、谜团一般的原石。从村上先生创作看,提笔前放下一切杂念,包括自己认真的清理桌面,这样微小的事情。不追求一气呵成,不管当时灵感多么充沛,而是计划着每天四页纸的写作进度,计划的像工厂工序一样精准有序。初稿后一遍又一遍的修改,每次都有不同的修改目标,每次都有不同的修改侧重和方式。有精心养护又有冷藏发酵,然后进入到暴晒阶段。
于是他邀请自己的御用读者——他的太太仔细阅读提出修改意见(因为他的太太是这个最合适的角色,冷却他的头脑,能平静的对待别人批评和挑剔)。对待文章的修改,村上先生的态度也很是值得推崇,也是非一般人能做到的。人家有挑剔的地方是一定要修改的。哪怕自己觉得本该如此,也会坐下来细细的品味斟酌和修改,同时事实也证明修改过的确实会比原来的好“因为写文章很完美这种事情是绝无可能”。因此,面对修改意见需要的是抛弃自己的自豪感和自尊心,读者有疑问那就一定有要修改之处。
二)绝不说“要是有时间,我肯定会做的更好”的村上先生
一方面“天生就喜欢锤炼敲打”,不是一般大众眼中才华横溢的傲慢者,他总是能让自己的脑袋冷却下来,一遍又一遍的修改,从不急于求成。另一方面,也不回头去过多批判自己的文章,因为他觉得在当时他是尽力了的,在有限的时间里,无愧自己的付出。虽然回过头去看,肯定能找到完善点,所以他也一般不会回头看自己的文章。
绝不说“要是有时间,我肯定会做的更好”,不要边界,不要为自己开脱,不要发牢骚,不要找借口,而是,真正做到“这是我能投入的时间做的最好的呈现”就好。坚信“凭时间赢来的东西,时间会为他作证的”。
三)“轻易给事情、人物、场景等下结论的人是做不了小说家的”
真真好可惜,根据村上先生的经验,缺乏想象力,擅长逻辑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的人必然不是故事高手,写小说是不适合的。我是典型的“遇事喜欢下结论的人”,这个是我的思维模式,因为我写东西通常要么是简单的场景展示+点评;要么是一个大事件开头+戛然而止的结局....
不过,如果真心喜欢写字,这类人是能做评论家。总算收到一丝丝安慰。
——读村上春树先生的《我的职业是小说家》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