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江浙出人才,这里“江”指的就是江苏,“浙”就是浙江,典型的江南地区,江西也是江南地区,但在这句古语中,好像不包括江西,这是之前我一直纳闷的,时间久了自然就明白了,豫章自古也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美誉,不作横向比较,毕竟各有各的特色。
话说江苏的昆山市,虽是地级市,但在全国的县域经济中排名是数一数二的,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回归教育领域,基础教育学科发展那可是遍地开花,硕果累累。举一例:昆山市兵希中学的初中语文学科建设课程早在2019年就获得江苏省初中语文学科发展的示范中心。通过几年的实践探索,获得不错的成绩,在全国都有一定的知名度。近日研读了昆山市兵希中学的特级教师刘恩樵的论文《“全语文教育”课程的建构与实施》,让我在语文教学上有了更多的深入思考。
什么是“全语文教育”,刘恩樵老师对此有翔实的论述,“全语文教育”坚持“五全”理念,即实践“全人教育”、实施“全域语文”、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程成长”、落实“全科融通”;以“四着”为基本策略,即着意于学生人文底蕴与语文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着眼于学生语文听、说、读、写、思能力的全面提升,着力于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与第三课堂的全面融合,着重于国家语文课程、地方语文课程与校本语文课程的全面优化。“全语文教育”的主张与实践,旨在因地制宜而又创造性地全面实施《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让语文学习活起来,让语文学习动起来,提升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让每一位师生过上幸福而完整的语文学习生活,用语文为生命与精神的成长打底与奠基,以语文学科的特殊优势立德树人。
这一段文字请允许我摘录下来,在学习这篇论文材料,我必须要牢牢掌握“全语文教育”的概念论述,以便我进一步了解其语文核心要素。尊重语文教学的常识,着眼于学生的“听、说、读、写”,再加上一个“思”,这就是回归于本真教学,也应是我们在传统教学中传承和创新的必经之路。作为我们语文教师要不断夯实学生的语文素养,更要切实担负起语文育人的重担,立德树人。
接下来重点解读其主要的内容:
第一个是语文文化课程,关键词是以“语文文化氛围”育人,这里包括环境建设,教室、校园,图书馆等,用刘恩樵老师的话就是“足之所至、目之所及”均有大语文的底蕴,让师生感受到语文的气息。其次是软环境,类似“文学墙角、小小百家讲坛等”,开展校园语文节、朗诵者等活动,通过活动来育人,让学生在浓厚的学习环境得到“全语文教育”熏染。最后是对语文教师提出较高的要求,走专业发展之路,抱团成才,做“四有”教师,做语文教育的建设者。
第二点是实施语文素养的基础工程。课堂无疑是师生学习全语文的主战场,刘老师提出了“一课堂”策略。在操作实践上,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发现要说”;二是“问题要提”;三是“感想要写”;四是“个创要做”,以四要为主的实践方式,关注学生深度学习。这些良好的措施无疑为我们一线教师提供一剂良方,虽我们在课堂会有意和无意进行操作实践,或许就是缺少一点理论的指导,在这方面昆山市兵希中学的做法,是值得尝试和借鉴的,以我这边乡村学校来讲,就是一个很好的操作指南。
其次是倡导是“大阅读”的理念,关键词“面广、量多、要精”,这是个系统性的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建构和参与,缺一不可,当然作为语文教师要承担重要的引领者角色,只是对于像乡村大多数的这些留守儿童,在阅读上好像相去甚远,家长为了生存,阅读这个话题似乎有点奢侈;再者有可能我们教师和校长都不怎么阅读,顶多就是一个教书匠,这一点要作自我反省,学习任务任重而道远。为此,我们的朱永新老师四处奔走呼告,倡导全民阅读,设立国家层面的国民阅读节日。作为我们语文老师理应走在阅读的前列,时不我待。以阅读促进学生爱上语文学科,让学生的生命状态呈现真实,相信这一点也是所有人愿意看到的,生命的成长不仅只有应考,更有生命的诗意和未来。
再次提及“日写作”这个机制,首要的就是要坚持,坚持写比写什么更重要,不仅是学生写作,更重要的是老师也要有坚持写作的必要性。对我像我们这样的乡村学校,如果就阅读来倡导阅读,还不如建议坚持写更重要,学生当写作存有困惑时,必然会捧起书本,以“写”带动“阅读”于学生个体成长或教师开展日常语文教学,无疑是一条更实用的操作实践路径。所以坚持写作的作用是极富有意义和价值的,我们知道的许多名人都有坚持写作的好习惯,可谓是不胜枚举,坚持写作成就许多优秀的人才,例如教育家朱永新教授、生命教育创始人张文质老师,特级教师王开东等等,赋予生命最纯真的成长状态,你我值得拥有。对于“全语文教育”这个概念,写作就是一条绝佳的捷径,怎么提都不过分。刘恩樵教师有关初中三年的语文教学写作指导还具体提出了“333”工程,同样为一线语文教师的开展写作教学提供一个很好的方向和范例,值得参考和研究。
第三点是语文学习的“微课程”,这一点,具体可结合“双减”背景下江西省教育厅大力推广的“智慧作业”,每一道习题就是一个微课程,江西省教育与技术装备中心的这个做法为学生学习减负起到了实效,也是一项民生工程,是教育部“双减”十大重点案例,教师在这方面要做有益的尝试,也是提升语文教师信息化的有益措施,截止目前,我参与录制相关视频已经通过省教育厅的73节微课,为此也获得不少的省级大奖。
第四点是以学科跨界为路径的语文生态模型建构,开发对语文学习的综合性的课程产品,例如与新华书店,语文节、杂志、广播等等,结合我这边的乡村学校,是努力的方向,因地制宜,在广播和图书馆要理直气壮、持之以恒开展起来,对陶冶学生情操和提升学生学好语文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刘老师的这篇文章为我们一线教师的语文教学提供一个很好范例,加以文字形成理论指导,引人深思。基于此,感叹城市和农村孩子语文素养为什么会有很大的差异,“双语”的学习对学生的学习氛围提出较高的要求,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深入推进,农村孩子的语文素养势必会迎来更大的可能。作为我们语文老师责任重大,除去外在的环境和家庭因素,我们引导学生“听、说、读、写”还是可以多下些功夫,比如每周的“小组学习汇报”、名著阅读分享会,每周利用一节课,以小组(4-5人)形式轮流上台分享、交流、演讲,十多年来,我一直在坚持,学生也是乐此不疲;还有一点,身为语文教师每天要挑战日更五百字左右,记录我们的教学行为和教学中存在的困惑,思考解决的方法;以我们的行动,乐于分享美文,带动学生积极参与,真正让学生在“思”上行动起来,同时通过“写”,“写”的过程遭遇疑惑,自然会引发学生主动的阅读。可谓是一举多得,何乐不为?
作为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新网师有自己鲜明的价值观:热爱真理、热爱教育、热爱生命。我们长年累月躬耕教室,热爱学生生命成长,不主动积极参与改变就是最大的不作为,尽管条件有差异,但我们完全有责任和理由为学生成长做出更多有益的尝试。在努力构建全语文教育的同时,就是点亮学生的未来,也会进一步成就教师自身专业成长。
最后用新网师提倡的理念来结束这篇预习作业,行动,就有收获。坚持,才有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