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课:如何去改变?
对于所有形式的改变,我们讲的重点是要将变化持续下去,而不是突然一变之后又恢复原状
举例来说,渐进式的改变,包括每天做感恩练习,慢慢成为一个更容易找寻美好的人,逐渐的看到更多积极的事物,一点一点地构建起新的神经通道
突发式的改变和探索经验是一回事,真知灼见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经过长时间准备后千锤百炼而得来的,大家都知道所谓的灵感来自于99%的汗水
所以说,没有灵丹妙药,而且,正是那种对灵丹妙药的笃信和渴求,导致了今天抑郁症如此高发频发,因为大家都很郁闷很失望,他们发现灵丹妙药不管用的时候,就觉得是自己出了问题
没有灵丹妙药,任何改变都需要时间
即便当我们举起大锤,就是这举起来的动作,也需要我们在之前做很多准备的工作
1 理清概念
我真的想要改变吗?我是不是真的想要改善我的个性,或者我不喜欢的性格或行为?
关于潜意识里不同性格或品质的“绑定”:
古板vs.言行一致
我想要摆脱古板的个性,我不喜欢自己那么古板,但与此同时,言行一致在我看来是非常重要的品格,我反而不容易去改变自己的古板,因为在我的潜意识里它们是相互关联的:是的,我不想要古板下去了,但同时我潜意识里有个小人却在说,我想要言行一致,别摆脱古板——因为我把两者结合起来了,我把两者联系在一起了,因此不想舍其一,因为我不想把婴儿和洗澡水一起倒掉,对于我来说两者是紧密相连的
容易轻信别人vs.值得信赖
可以说值得信赖的人,另一方面也很容易轻信别人,然而我却不想丢掉轻信别人的习惯,因为同时我不想丢掉我值得信赖的优点
冷酷vs.严肃认真
我的冷酷可能在潜意识里正反映出我的严肃认真(也就是说在潜意识中我把两者结合起来了)
完美主义&动力和雄心抱负
我知道自己深受完美主义其害,我知道完美主义对我百害无益,有损于我的健康,从长远来看,也阻挠我成功,但我却摆脱不了它,直到我读了这个报告,于是我问自己:
“与完美主义相对应的是什么?在我的意识里,它和什么联系在一起?完美主义和什么密切相联呢?和它密切相连的是动力和雄心,如果我需要自我定义的话,首先要做的定义就是我有动力和雄心抱负,因为我不想失去这些品格,我的潜意识便阻止我摆脱对完美主义的追求(我对完美主义的定义是,对失败的极度恐惧),只有当我明白了(在我的认识中)这两者之间的密切关联,我才能够把它们拆开,我只想保留其一
担忧和焦虑&责任感
同样的,我丢不掉担忧和焦虑,因为我同时很重视责任感,如果我会焦虑,说明我有责任感,我会在上课前更认真地做准备,而不是随便糊弄、偷懒。因此,我把焦虑和正面品格责任感联系起来,这都是在潜意识里发生的,我之前并没有意识到这些
还有罪恶感,有好的罪恶感,也有不好的罪恶感,我不想摆脱罪恶感,因为我不想变得对他人冷漠无情,我们经常会把这两者联系起来
精简化vs.失去优势
我想要减少工作量,因为我明白同时参与太多活动,有损于我的工作效率、创造力和健康,但是我却没办法做到精简,为什么呢?因为我将它和失去优势联系起来,所以我没办法做到精简
寻找过错vs.现实主义
为什么人们不能停止寻找过错呢?为什么要维持悲观的态度呢?因为他们把寻找过错,和现实主义联系起来,我不想放弃这种现实的态度,不想变成一个脱离现实、盲目乐观的人,因此我不会放弃寻找过错的习惯
幸福&偷懒
通往幸福路上最大的障碍,就是人们把幸福和偷懒联系在一起,因为当今文化中最为人所追捧所信奉的真理就是“没有付出就没有回报(No pain no gain)”,如果我现在很快乐,就意味着我不再经历痛苦,就意味着我放弃了,意味着我不会成功,意味着我已经失去了棱角,意味着我不再有动力和雄心,所以我们在潜意识里选择不快乐,这样的话我们就不会失去其他珍贵的东西,比如雄心壮志,比如长处优势,比如勤奋刻苦
其实No pain no gain中是指经历困难和挫折并从中学到些什么,进而收获喜悦和幸福,而不是说感到痛苦就会有收获
其中的pain是指经历困难和挫折,而并非感到痛苦(当然,经历困难和挫折的过程中,难免会感到痛苦,但更重要的是要去解决问题然后收获喜悦,被痛苦的感觉困住的人,除了恨和怨,不会收获任何东西)
当然,依我们现在来看,我们知道这些东西并不是密不可分的,正相反,我们从“扩展-建构”理论中学到,正面的情绪是和成功联系在一起的
比如,对于完美主义,如果我们能赶走对失败的恐惧,学会面对它,学会冒险,从失败中学习经验,将失败看作是未来成功路上的垫脚石,这些都不意味着我们会相应的失去动力和雄心抱负
克服对失败的恐惧,或担忧、焦虑,或罪恶感,或种种不幸福的关键,通常是更好地去理解这些品格的含义
举个例子,我想要摆脱对失败的恐惧感,不是一般的恐惧,而是消磨人意志的恐惧,因为每个人都在某种程度上害怕失败,但是要摆脱这种消磨人意志的恐惧,同时保存我的动力和雄心,就必须要理解,在我的潜意识中两者是密不可分的
拒绝别人&没有同情心、不善解人意
我以前不会对人说不,因为我眼中的自己和我希望别人眼中的自己是有同情心的、善解人意的,现在我把两者才开了,它们并不一定要连在一起,我可以善解人意的说不,因为很多时候当我对别人说好,我其实同时在对自己说不,从长远来看,也是在对亲密关系说不,所以现在我更好更深入的了解了,我什么时候能说不,什么时候不想说,同时我还能保留自己的善解人意和同情心,也不必在每次说不的时候,感到有种罪恶感
可以想想有哪些品性是你很久以前就想改掉却改不掉的(列出清单,分析它们可能和哪些自己认为重要的好品质连在一起,然后在认识中区分它们,拆开它们)
把婴儿留下,把洗澡水倒掉,前提是我们能搞清楚我们到底想改变什么
练习:帮助你识别自己分别想要摆脱和保留的品格
很多时候,不管在显意识还是潜意识中,都有一个你自己制作的开关,可以引发洪水,打开通往新隧道的大门——大脑里新的通路,真正永久性的变化
2 情感、行为和认知的改变
我们现在要讨论三个截然不同却又相互联结的通向变化的途径——情感、行为、认知(心理学的ABC),我们会分别讲这三个元素,在分别讲这三个元素的时候,我们会谈到渐进式改变和突发式改变,可以说我们用两种方法解释这三个元素
情感行为认知 乘以 渐进式和突发式——六种方式的改变,这六种方式彼此相通,把它们联系起来很重要
“我们养成习惯,习惯造就我们”,为了能改变习惯,产生永久性的变化,我们不仅需要一种可靠的方法,也同样需要一股介入的力量,因此,我们要对三元素同时下功夫
我们可以把习惯看作是一股洪流,一股我们思想的洪流,这个洪流是由来自不同通道的神经元构成的,我们现在要做的是克服(overcome)这股洪流,为了做到这点,我们需要足够大的力量,因此我们要尝试尽可能多的方法
而这股介入的力量只能来自我们自己:我们的意志力、精力、体力和情感的力量
我们想要改变什么?我们能改变什么?不能改变什么?
影响幸福感的三个因素:
a 遗传排列——50%
想要支配天性,必先服从天性(号令自然必先服从自然),我们要认识自己的天性,理解并充分善用这些天性
我们应该随时牢记,对于如何运用这些基因,我们是有很多的支配能力的
在遗传作用的前提下,不去努力争取幸福的人,即便他们有最好的遗传基因,也不会比基因不如他们但努力争取的人快乐,所以说,后天努力至关重要
b 外部环境——10%
外部环境包括居住地、收入、天气等等
c 意向活动——40%
意向活动包括我们的所作所为所想、我们对世界的诠释,和我们关注的焦点,简而言之,就是这门课的内容,其实就是我们的ABC,这也是产生有意义的变化的根源,是我们将要关注的重点
能改变结果的、能被我们所掌握的是内部意向活动,是我们对世界的诠释和我们的行动
3 情感-Affect, Emotion, the heart
It's a connection(a more logical, linguistic connection) between emotion, motivation, motion
E-motion: to move away.
Without emotion we wouldn't move.
情感是一种连接,是行动的源动力
我们要行动就必须要有情感
关于Elliott的研究
他失去了情感功能,并随之丧失了行动做事的所有能力,尽管他还有认知能力
(1)渐进式情感改变
是一种专注冥想(Mindful meditation),专注冥想可以带来安宁沉静,被认为是最有效的疗法
专注力的螺旋曲线(the spiral of mindfulness)
“对专注力的培养,可以引领我们发现身心舒缓,自身宁静和洞察力的最高深的境界,通向这个境界的路径就在你自己的体内、脑中和呼吸里”
这就是专注力的奇妙之处,它们仅仅通过专注于呼吸和身体的某个部位,通过亲临现场,就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改造了我们的大脑(They change the way our mind works, transform our brain just by focusing on the breath, by focusing on parts of our body, by being present.)
“所有人都有专注的能力,关键在于开发我们在此时此刻全神贯注的能力(All it involves is cultivating ourability to pay attention in the present moment)”
冥想练习:
现在的注意力放在你的呼吸上,深呼吸……
如果你的思绪飘走了,把它放回到呼吸上来
用你的注意力扫描你的身体……
在你扫描自己的身体时,寻找身上感到有些不适的、比较紧张的部位,把专注力放在这个部位上,继续呼吸,深吸一口气,将气引至那个部位,然后在你呼气的时候,把那种紧绷感也呼出去,放轻松……
反复重复几次……
重新把注意力放回到呼吸上……
Tara Bennett Goleman在她的《情感炼金术》一书中写道:“专注力意味着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而不是试图去改变它们,关键是要消解我们对负面情绪的反应,而不是抵制情绪本身”(Mindfulness meansseeing things as they are without trying to change them. The point is to dissolve our reactions to disturbing emotions, being careful not to reject the emotion itself. )
这就是所谓的“准许为人”,顺着情绪,感受情绪,在这个过程中呼吸吐纳(along the emotion, experiencing the emotion and just breathing through it.)如此一来,情绪就消解了(dissolves),随着这种情绪的消解,令人痛苦的情感也得到了心理解离(psychological dissolution)
(不要抵触负面情绪,接收它、感受它、观察它……一切负面情绪都会随着呼吸而逝去)
只是短短的八周的日常冥想,我们的大脑也会开始改变形状,我们的免疫系统得到增强
这个过程是循序渐进的,缓慢的,希望大家可以用一生去实践,这是一个终身疗法
(2)突发式情感改变
一个突发式改变的案例: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当我们有了创伤之后,很多人的一生都因为创伤后应激障碍而从此改变了
这个创伤实际上改变了我们大脑中的化学物质,改变了我们大脑的结构,建立了新的神经通路,破坏了很多旧有的神经通路,全都是因为一个单独的经历,就像是大锤一挥
很不幸的是,这是一个非常常见的疾病,(30%的越战老兵有PTSD,911事件后,6万人有PTSD)
这对人是有影响的,影响了我们的大脑功能,这种影响很多时候是终其一生的,这是突发式的变化,伴随着创伤而来,从而影响了整个余生,这是一种休克疗法,消极的休克疗法(a negtive shock treatment)
PTSD和积极心理学有什么关系?
首先,从1998年开始,有很多关于创伤后成长(post-traumatic growth)的研究,研究发现,实际上更多的人在经历创伤后得到的是成长,而不是应激障碍
然而,没人提起创伤后成长,每个人都知道创伤后应激障碍,这又是一个人们不愿去关注正面事物的案例
大部分人其实是非常有能力去承受创伤的,这是一个非常振奋人心的事实,如果人们知道这是可能实现的,这是常见的,如果人们不会对经历创伤后成长感到愧疚,我们就会有更多自我实现的预言,也会有更多人拥有创伤后成长的经历
在我经历了越南战争之后,有了那样的所见所闻,我怎么会成长呢?(——越南老兵的愧疚)
这样想是不对的,世事总有不幸,但是有些人能尽量从不幸中受益,当人们开始关注事情带来的益处时,就会产生创伤后成长,那么创伤能带来什么好处呢?发生这种事终归是不幸的
比如:
我从患癌症这件事上学到什么呢?和家人的关系更亲密,更珍惜生命,更珍惜花草自然,更享受和朋友在一起的时光,这件事的确不幸,但我却尽量从中受益,这就是价值发现
很多人能在写日记的时候得到启示
有些人能够分享创伤经历(还记得二战大屠杀后幸存者和越南老兵之间的区别吗?)
了解创伤后成长的好处(the magnetism of post-traumatic growth)是至关重要的
现在我向大家提一个问题:
有没有一个正面的和创伤相对应的元素?它的效果强大,但同时是正面积极的,并最终能像猛击大锤一样,瞬间改变我们大脑的运作模式?有这样的元素吗?
换句话说,我想问:
会不会有一种正面的经历可以创造一条正向的通道,引领我们得到更多健康、宁静和积极的记忆?
也就是说和创伤后应激障碍正相反的反应(the opposite of PTSD)
“勤问必有所得,求索始于追问”,当我问出这个问题时,在我眼前马上开启了一条我前所未见的通道,这就是我多年来一直钻研其中的、我心目中的最伟大的知识分子马斯洛提出的高峰体验理论
我现在要说的这个理论,更多的是一种假设性理论,而未经过实证的,我希望你们当中有人能将这个假设性理论当成论文课题研究(我在这个课上讲的理论都是经过大量研究证实的,只有这个领域是假设性的,虽然有一些相关研究,但还不足以证实其真实性)
马斯洛对高峰体验的定义是:
“高峰体验是人类生命中最精彩,最幸福的时刻,最令人心醉神迷,欣喜若狂,极乐体验的高度浓缩,我发现这种体验一般来自于深度美学体验,包括创作时的喜悦,爱情,完美的性体验,为人父母,自然分娩,以及其他的很多美好的人生体验”
每个人或绝大多数人都有过这种高峰体验
这种体验就好像许多神学家所谓的宗教体验、信仰体验——experience just one with everything
也就是人们所说的禅(Zen):与现在连接起来(being connected to the present)
感觉是如此美好,如此完整,好像你已经完满了,拥有了一切
我和家人在一起的一些时候,就有这样的体验——夫复何求,感觉如此完整
但是这种感觉一般不会长久,是会消逝的,它只存在于高峰一刻,但是它是有震荡效应的(repercussions)
当我想到高峰体验的时候,我发现它也许是创伤的反面(the positive equivalent to the trauma),
也许它会是一种喜悦式的休克疗法,能够带来超越体验本身的效果,就好像PTSD带来了超越体验本身的负面效果一样——时至今日仍有人活在911的回忆中,这些回忆仍然影响着他们的大脑,创造着911之前并不存在的新的通道、新的神经通路
高峰体验会是一种喜悦式的休克疗法吗?如果它反面对应的是创伤,那么和PTSD对应的就是——我管它叫“高峰体验后通路”(post peak experience order-PPEO)
只有很少的相关研究,马斯洛的一个学生的研究:
生小孩对于一些妇女来说是一种高峰体验,体验带来的后果是,她们变得更自信、更宽容,更友善,更快乐,这个实验室在50年代晚期做的,现在这种情况对于男士也更常见了,因为现在的男士比起以前更可能出现在孩子出生的现场
下面是马斯洛对高峰体验的阐述,其中包含对“高峰体验后通路”的暗示:
“高峰体验通常会带来一些后果,效果等同于心理疗法,前提是体验者目标明确,有自知之明,并且清楚自己的方向,一方面我们当然可以只讨论怎么分解症状?怎么老调重弹?分解焦虑或者其他心理问题,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去讨论怎么培养自主性和勇气、怎么培养奥运选手、幽默感等等,诸如此类的感知认识(sensory awareness),身体认识(body awareness),以及其他(同类的神经通路)”
他的意思是说,如果我们做一些事后跟进的工作,那么会产生一些具有影响力的效果,而不仅仅是高峰体验
威廉詹姆斯在《宗教经验之种种》一书中谈到一些改变人生的时刻,以及它们是怎样改变人生的
高峰体验,可以创造新的大脑结构,可以产生和创伤相对反的正面效果,如果我们知道该怎么做的话
现在我们要说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首先,我们会有高峰体验吗?我们能有更多的高峰体验吗?(怎样增加高峰体验发生的概率?)
其次,在我们经历了高峰体验之后,我们怎样做才能获得高峰体验后通路?(怎样增加获得高峰体验后通路的概率?)
怎样增加高峰体验?这堂课基本上讲的就是关于这个的内容:
a 准许为人(或译作接受自己全然为人)(the permission to be human):接纳,接纳你的情绪
为什么呢?因为如果我们不能接受痛苦的情绪,如果我们不能让自己全然为人的话,我们就阻断了自己的情绪通路,而所有积极的和痛苦的情绪都流动于同一条情绪通路,当我们限制其一的时候,我们也限制了另一方,因此如果我们开启通路,接受自己全然为人,无论是出于悲伤或极度的喜悦,允许自己哭泣,我们就能开启通路,让自己更容易感到积极的情绪,看是矛盾,但这就是全然为人的悖论——当我们允许自己感受痛苦的情绪,我们就会更容易感受到积极的情绪
b 专注力,感受当下(Mindfulness, being present)
如,全神贯注的听喜欢的音乐时,very often we have peak experience of being present
我相信这是一种天赋,每当音乐响起,我们随之起舞,人对音乐和舞蹈的爱好是天生的,我们需要花时间去发掘这种天赋
制定一个有意义的目标,当我们有所追求,做自己爱做的事情,做自己觉得有意义的重要的事情,我能够容易获得高峰体验(因为更容易专注,就像我时常告诉自己的“凝神解忧”)
根据马斯洛的理论,这两个条件(即准许为人和专注当下)最可能令我们获得高峰体验
我们当今文化中最严重的问题是——赶时间,当我们匆匆忙忙赶时间,倍感压力和焦虑的时候,我们很难获得高峰体验
那么一旦有了高峰体验,我们应该如何增加获得高峰体验后通路的可能性呢?
a 首先我们可以重演画面
还记得吗?我们说过,大脑并不能分辨真实与想象(是说当下的这一顷无法分辨,下一顷一旦反思,就能分辨清了)它可以将发生过的画面多次重播,当我们多次重播该画面的时候,神经通路得到了巩固——这条通路由大锤凿开,之后我们通过画面重演来巩固它
b 把高峰体验写出来(writting about it)
下周我们的心得报告作业,就是要大家写自己的高峰体验(只是描述它,不要分析它,注意前面讲过的“描述”与“分析”痛苦回忆和快乐回忆的研究,正面的情绪和经历不适于被分析,分析后快乐会减少)
当我们描述这种经历时,我们再次巩固了神经通路
c 采取行动
通过采取行动,我们能巩固最初的高峰体验,巩固神经通路
所以说当我们有了高峰体验之后,我心里感到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现在我得付诸行动
4 行为-Behavior
(1)渐进式行为改变
20年来,我发现参加我课程的人,可以分为两组:
一组只是实现了昙花一现的改变,他们是大多数,而另一组,他们能够实现持久性的改变
态度和行为是密切相关的,所以我很想弄明白这两种人之间的差异,下面就是我发现的这两组人之间存在的最重要的差异:
实现持久性改变的人所具备的显著特点,就是在课程结束之后,会立刻做出行为上的改变,如果是一学期的课程,他们不是在学期之后才做,而是每节课或几节课之后就做,他们不会边等边说“好吧,等课程全结束了,我到时,再重新评估人生,看自己能做什么”,而是立刻采取实质上的行为改变,比如做一些上课讲过的练习,学着承担以前不敢承担的风险,总之立刻改变,而不是等待
我们从很多心理学研究中学到,态度和行为是密切相关的:
态度影响行为,行为同样也能影响态度,这是一条双行线
所以说如果我有某种行为模式,我的行为很可能会改变我相应的态度,为什么呢?因为如果说我们有某种态度,我们的行为就好像外在世界,我们的大脑不能接受内在和外在不一致的情况,因此如果我们的行为是消极的,那我们的态度就会被拉下来,让两者之间达到一致和谐
因此,我们要么会改变我们的行为,让其和态度一样积极,或者更多的时候,我们会让态度变得和行为一样消极
我们都有自己的习惯,最初我们养成习惯,之后习惯造就了我们,习惯是一种行为模式、思维模式
行为比语言(思维)更有力,如果我们在这堂课之前,有某种行为习惯,这堂课改变了你对某件事的态度,如果因此你的态度变得和行为不相符,下课之后你的大脑寻求一致性,你的态度会被拉回到原来的状态,除非你改变自己的行为
所有的课程所做的都是改变态度,在这门课上态度的转变:
自尊,什么是自尊?是一种我对自己的态度,高自尊就是正面的,低自尊就是负面的
积极者和消极者的不同,在于他们看待世界的态度不同
完美主义是一种对待失败的态度
这门课能做的,就是激发或鼓励你在态度上的转变,通过介绍这些研究,让你相信积极思维的作用(to convince you that learn tofocus on the positive)。但是,如果你不在行为上做出改变(比如去做感恩练习,比如定期写感谢信),你的态度会回复原状,你的态度和行为都会和上课前或接受治疗前没有两样
必须要有行为上的改变
以下研究结果显示了行为改变的影响力
关押战俘的人最终改变了战俘,改变了他们对共产主义、对中国人的态度,通过让他们写下共产主义的优越性,告诉家人自己是如何被对待的——关注于积极的方面
认知距离的产生是因为两种想法之间不一致、两种信念相冲突,或者行为和信念相冲突
认知距离理论是讲这种冲突必须被消解,我们消解它的方法就是,让我们的态度想法和信念,尽量符合我们的行为,因为行为比语言更有力
自我认知理论,我们通过观察自己的行为来得出关于自我结论
脸部回馈假说
如果你现在皱眉或者微笑,你体内的化学物质会发生改变来反映你的表情变化
“有时你的欢乐是微笑的源泉,但有时你的微笑也可以成为欢乐的源泉”——一行禅师
我们面部表情的变化,能够对我们的身体和情绪产生影响,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演员不管演的是什么角色,都经常会入戏很深,因为脸部回馈于身体其他部位,在你做面部表情的时候,你体内释放了相应的化学物质
身体回馈假说
“吹口哨壮胆绝不仅仅是一种比喻,同样无精打采的坐一天,唉声叹气语气阴沉,都会加重你的忧郁。舒展眉头,发亮双眼,挺胸收腹,声音洪亮,友善的夸奖别人,除非你心如钢铁,否则不会不为这样的人所动”——William James
如果我们走路时昂首阔步,我们在传递,一种信息,如果我们走路时弯腰驼背,我们同样也是在向外界传递一种信息,外界因此会给予我们回馈,这种信息我们也会传递给自己并产生自我回馈
弄假直到成真(Fake it till you make it)
David Myers在研究中发现,很多时候,即便我们是假装快乐、假装很有自尊,我们的情绪也会因此改变
问题是,那么“准许为人”呢?
总有些时候我们不想假装高兴,我们想要哭泣、我们想要难过并表现出来,但是同时我们还得要准时出门参加派对,即便我们一点也不想出门。这里的区别就在于积极接受,我仍然接受我的情绪,接受我的痛苦,并感受它,同时选择用最适当、最对自己有益的的方式去面对,所以说我能接受被女友抛弃这个现实,我能接受自己感觉糟透了的现实,但是三天之后,照样出门到Oaks参加派对,疯玩儿一通,因此正因为脸部回馈假说,因为身体回馈假说,因为自我认知理论,行为影响了我的态度,在Oaks狂欢一夜之后,我实际上感觉好多了
不要抵触、压抑、对抗或是自欺的否认自己的消极情绪,要去接受它们、感受它们,但不要让自己的理智和行为屈从于它们!
(2)突发式行为改变
大部分行为上的改变都是渐进式的,那什么是突发式的呢?
突发式行为改变关注的是如何应对、关注的是承担风险(putting ourselves on the line),当我们去应对的时候,我们需要冒险,需要做一些不太愿意做的事(It's to do something we don't feel comfortable doing.) 换句话说,就是离开舒适区(comfort zone),进入拉伸区(strech zone)
作者的两个故事及其找回女性化一面的“冒险”
“在逆境中寻找转机”(find opportunity in difficulty)
关键是要达到最适度的不适感(optimum levels of discomfort),为什么呢?
想要改变,别无他法,我可以想一天想破头,一直说我要找到女性化的一面,我要更勇敢,我要释放出来,我可以想一整天,什么也不会发生的
什么也不会发生的,除非我们有真正的实质的行为改变,当我们做到这一点的时候,天高任鸟飞(Nothing will happen unless we bring about real actual behavioral change,real actual behavioral action. And when we do that, then the sky is the lim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