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斯雯
前段时间,笔者不知道怎地弄丢了钱包,其实每次丢东西都有点莫名奇妙,以致平日都会强迫症地怀疑丢了东西四处张望。
记得小时候,丢东西了挺怕告诉父母的,本来就很难受,父母的责问更是雪上加霜。当然有时也会收到这样的安慰——“没事啦,回头(表现好)再给你满一个新的”。但新的总是难以代替旧的。
可能我是一个念旧的人吧。
总觉得东西和人一样也是讲感情的,陪伴了多久也终归是陪伴,甚至更为一心一意。它承载了一段经历,是曾经与过去;它象征着一种生活,是有它的陪伴。经手它的每一个人都留下了自己的故事和感情,因而,它是独特的。不仅仅是钱财所能衡量的。
那么,失去了它,又意味着什么呢?老天又想告诉我什么呢?
我想是改变吧。
经历这一次钱包的丢失,我今后不会再把身份证放在随身的包里,不常用的和纪念性的卡也及时转存别处,同时在这个移动支付时代也不必随身带较多的现金。
想来,念就某一物,或许念的是自己的一种模式,放下也便是改变。
而不是重复。
当然,丢失钱包中最不舍的应该是一张武汉通,因为它承载了我的一些回忆,我是想念而没能放下。丢失,或许是在帮我。
人的离开和东西的丢失,其实也类似。
主观的离开是出于“道不同不相为谋”,告诉我们走好自己的路,而不是过分依赖;客观的离开无非是“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告诉我们生活终将回归自己,焦点向内而不是向外。
有的时候,我们太念旧于某物,太执着与过去,是对自己的一种耽误。明明曾经离更好的自己那么近,却在努力尝试一次之后,就被(过于)“念旧”的自己扯了回来。然后安慰自己说——大概是我不够好看,大概是我能力不够,大概是我注定要那么普通平凡。
王尔德曾说:“过去的事情唯一可爱之处就在于它已经过去。”当然也正是过去使得我们变得更强大,也指引着当下的路。
人在不知道自己要成为谁的时候,能激发她快速成长的,一定是她周围的环境。一次遗失便是一次环境的改变,让我们更新自己的观念,更新自己的模式,迎接一次成长和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