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完他的讲述,我咽了咽口水。“你小子说的是真的吗?听着怎么那么玄乎。”
“我去,我还能骗你?实话跟你说,这事我连我爸妈都没告诉。”孙明急道。
“那你爸妈报案了吗?这事不小啊!”我说道。
“那肯定的啊!”孙明回答。“也不知是哪个王八蛋,偷就偷了,还搞出那么多花样来。不对,偷谁家不好!干嘛偷我们家。王八蛋!”
我看着他,想了想每次去他家都会有的那种感觉,然后说“我再给你个事,你听了别害怕啊!”
谁知他听到后连忙用手打住“那你还是别说了,我现在一个人都不敢在家呆,今天放学哥跟你混了!”。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这是杜甫咏怀古迹中对老师的赞美!
老师的伟大绝非一言一语可以形容,但他的严厉我却是“身有体会”。就在刚刚,我俩每人被赏赐了两脚。
都怪这个孙明,一进教室就拉着我说,都已经上课了,还和我说个没完,老师看我俩男生“轻声细语”的实在难受,就赐予我俩更广阔的天地,并分别封我们为“镇前门大将军”和“镇后门大将军”风头一时无量,更恩赐两脚以示勉励。
孩子的情绪就像善变的天气一样,有时风雨,有时晴。
早上我们还在为被老师罚站而仇视对方,下午就开始讨论放学后去哪里玩了。
“还讨论个屁,上次说去骑洋车子到现在还没骑成呢!”我说道。
“那行,那一会放学就去骑洋车子去。”孙明道
一样的清脆铃声,一样的蜂拥而出,而我们俩却被班主任叫去训话了。
下午,晒谷场上,两个少年正骑着自行车在疯狂的追赶。而当他们想要停下休息时就会减慢车速,一头扎进旁边的麦秸垛或干草堆之中。
此时,麦秸垛上躺着两个少年,一个稍胖一点的少年对另一个少年道“小安子,玩的刺不刺激?要不要来点更刺激的!”
“好啊,怎么玩?”我忙坐起身问道
“你看到那边的高坡没有,”孙明手指着不远处用黄土堆起的小高坡说道。“我们从那上面往下滑行,可以连接到这个晒谷场,而一路滑到晒谷场的速度,就不是我们现在这样半圈半圈蹬的感觉了”
“嗯,嗯!”我赶忙附和道,“那走,快试试去”。
果然,那种从高处俯冲而下速度感,是我们在平地无论无何都体验不到的。
所谓不作死就不会死。命运可以给你任何你想要的,但你不可以无限的索要。
就当我们不知道是第多少次从高坡上俯冲而下时,突然从晒谷场方向迎面跑来一只狗,孙明一时反应不过来,只想着减速让车子停下先,只看到孙明想从车上下来,但由于速度过快,脚刚一接触到地面就被车子带的跪了下来,双腿跪在地上被摩擦了一两米。
我赶紧跑过去,把他扶起来,看向了膝盖,一看之下膝盖处的布料已经破破烂烂的了,但,膝盖本身却只是红肿并没有破皮。
我送了口气说“幸亏这是土泥路,要是换了别的地,你小子这膝盖一定皮开肉绽”。
“哎哟,刚才真是吓死我了!我以为我以后要瘸了呢!”孙明用一种劫后余生的语气说道
“走了,走了,回家了,不玩了!”
我俩一边走孙明在一旁说道“这两天真是倒霉。出来玩摔成这样,回到家又看不到电视。哎,今天晚上该演‘鬼丈夫'’揭开面具啦!对了,你明天上学记得告诉我剧情哦。”
“好!明天上学告诉你。”我回道
就在我们一路闲聊着回去的时候,一声吆喝声从村口方向传了。
“卖菜刀、磨剪子、补锅碗瓢盆咧~”声音高亮而悠长…
我们寻声望去,一位挑着扁担,背略有些弯的人走进村子。
走的近了才看清楚这是一位老人,这老人身穿一件老旧中山装,头戴一顶老式前进帽,脚上穿的是千层底的布鞋,身材干瘦但不显枯槁,可能是经常在外走动的原故,脸上布满了沟壑一样的皱纹,因而很难看出具体是知命、花甲还是古稀!
老人每过两三户就喊上一声,很快的小半个村子人都来了,有的拿锅,有的拿碗,有的拿铁盆。
那时塑料还没有普及,挨家挨户基本用的是铁制或铝制的用具,而村里基本隔三差五的会来一些磨剪子、磨菜刀、补碗补盆补锅的手艺人。
大家见老人摆好工具后就问道
“师傅,你看补这个盆要多少钱?”一位夫人拿着一个漏了个洞的铁瓷盆道。
老人看了看“补锅三毛,补盆两毛,补碗一毛,磨剪子五分,菜刀十五块一把可赊帐!”。
众人一听菜刀十五块?纷纷纳闷什么刀卖这么贵!
老人也不解释,伸手从一旁的筐子里拿出一把菜刀,刀面乌黑不反光,刀刃寒光闪闪。一看就是一把好刀。
众人顿时来了兴趣,“你这刀可不可以便宜点,十五块一把也太贵了!便宜点,我们村多要几把!你觉得怎么样?”
“呵呵,刚才说了十五块一把可以赊帐,你们要不要先赊帐?”老人笑着说道。
“那你说说怎么个赊法?”众人里有人问道。
老人想了想“我这个赊法比较特殊,我说几件事,啥时候这几件事都应了,我再回来收钱。”
第一,啥时候一只羊可以卖超过一千块,一头牛超过一万块。
第二,啥时候粮食的价格涨到一块半一斤。
第三,啥时候农村的老房子没有人住。
第四,啥时候楼上楼下每家每户都是电灯、电话,石滚下面长满草,田地栽树不种粮,分田到户来收钱。
众人听完纷纷纳闷,这些别说应现了,想想都觉得是天方夜谭。
虽然感觉像是白捡的一样,但众人愿意赊的人并不多。原因无他,众人家中本来也都有菜刀,那些愿意赊的也多半是因为家里的菜刀不能用了。而众人中还是以补锅碗瓢盆的居多。
我和孙明在旁边看了一会,见没什么有意思的了就回家了。
而让我完全没有想到的是,那个老人在晚上竟然来到了我爷爷屋里!
~~~~~~~~~~~~~~~~~
作者的话
赊刀人出现大概是在六七十年代,和小说主角的时间线上是对不上的,所以其中会有一些改动,还有赊刀人在一个地方一般只是说一两种的现象。在这里由于是小说,作者尽可能的把听到的预言,全部写在小说中。尽可能的给读者一个全面的赊刀人。谢谢大家!希望多多留言、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