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几种植物可以称得上是“零差评”,譬如说兰、梅、莲。
品性高洁、无惧环境的恶劣、不与百花争春……与其说人们是赞美花,不如说是寄托自己对于高尚人格的向往。
花如人,人如花。如果有人将你比做莲花,可以说是对你从外表到内心俱美的至高无上的赞美。
莲花,也称荷花、水芙蓉,是被子植物中起源最早的植物之一,素有“活化石”之称,早在人类出现之前的一亿多年,便出现在地球之上了。目前中国所发现的早前的莲子,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而关于莲花最早的诗词,便出现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中。《诗经·国风·郑风》“山有扶苏,隰有荷华”、《诗经·国风·陈风》“彼泽有陂,有蒲与荷”、“彼泽之陂,有蒲菡萏”等诗句中的“荷华”、“荷”、“菡萏”,便都是说的莲花,也都是用莲花来形容自己所心仪的人。
莲花生长于水里,无论莲叶、莲花还是莲蓬,从出水那一刻起,便亭亭玉立,极其高贵美丽。所以,中国古代文人们尤喜将莲花来比喻女子,用莲花之美来赞美女子的美貌,借莲花的出污泥而不染来赞美少女的纯真。唐朝韩偓用诗句“柳腰莲脸本忘情”来赞美女子的美丽,并从此出现了“柳腰莲脸”这个专门用来形容女子美貌的成语;宋朝杨万里的《红白莲》则将莲花比喻为汉宫里的三千佳丽,浓妆固美,淡妆亦佳:“红白莲花开共塘,两般颜色一般香。恰似汉殿三千女,半是浓妆半淡妆”。
在许多用莲花比喻美女的古诗词中,写得最好的当推唐朝王昌龄的《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诗人巧妙地借用采莲少女绿罗裙、粉红脸颊与莲叶、莲花颜色相似的特点,将人与花巧妙地结合为一体,再用歌声点出人与花的区别,描摹出了一幅莲花盛开时节、采莲少女边采莲边歌咏的美好画卷。
莲花是如此美丽,就像美丽的女子,也像美好的爱情。“莲”音同“连”、“怜”,“荷”字音同“和”、“合”,“藕”又谐音“偶”,所以,中国人喜欢用莲花来表示爱情、婚姻,“并蒂莲”便象征着夫妻和谐、婚姻美满。晋代乐府诗《青阳渡》便是很好的一个例子:“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下有并根藕,上有并头莲。”而从此又衍生出了用莲暗喻相思情爱的象征意义,这在中国古代诗词里,也是极为常见的。
南朝乐府《西洲曲》中便用莲花、莲子来隐喻女子对情人的思恋之情:“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七个“莲字,着意渲染出女子缠绵的情思,而“采莲”、“弄莲”、“置莲”三个动作,一气呵成却又极有层次,将女子的感情变化描写得细致入微。其中“莲子清如水”,暗示女子感情的纯洁,“莲心彻底红”则含蓄地表达出感情的热烈。
唐朝李商隐有诗云:“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诗人用莲叶初生、莲叶枯萎来比喻感情的萌发、破灭,以及无尽的惆怅。元朝元好问的《摸鱼儿》中“问莲根,有丝多少,莲心知为谁苦?”也是用莲藕的丝、莲心的苦涩来表达相思之情及相思之苦。
古时候,采莲是江南一带的爱情风俗。唐朝诗人皇甫松的《采莲子》中便描写了少女掷莲以表达爱意的习俗:“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
而在诸如以莲花来表达思念之情的诗里,我最喜爱的,还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游子思妇,两地相思,相会无缘,悲从中来,只有去江边采下莲花来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全诗采用借景抒情和白描写法,没有华丽的词语和藻饰,将游子思妇的忧伤、一往情深刻画得入木三分。唐朝李白有一首《折荷有赠》:“涉江玩秋水,爱此红蕖鲜。攀荷弄其珠,荡漾不成圆。佳人彩云里,欲赠隔远天。相思无因见,怅望凉风前”便是化用了《涉江采芙蓉》的诗意,却失之于雕琢,已没有了原诗的质朴、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