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格言出自《管子·牧民》:“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史记·管仲列传》引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其寓意似乎可以理解为“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或相当于“温饱是人的基本权利”。
中国中央电视台与新加坡广播局合作举办的“国际大专辩论会”,曾有一道辩题就是“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结果持相反立场的反方复旦大学辩论队获得了胜利。
其实,历史上关于“温饱”与“道德”之间关系的论述,早已是见仁见智,众说纷纭,甚至是截然对立。《事林广记》说:“饱暖生淫欲,饥寒发善心。”明代沈采《千金记·起盗》则说: “饱暖思淫欲,饥寒起盗心。”
或许“衣食足”是从人类发展的阶段上着眼,谓人类脱离了蛮荒时代便开始萌发羞耻之心,而“饱暖思”则是从人类个体着眼,言文明社会的个人一旦满足了最低的生存欲望,就开始生出别的欲望来: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与此吻合。而对“饥寒起” 之所以会有完全相反的两种推论,则可能确实是因为饥寒并不一定让人如何如何,全然因人而异。
马斯洛(Abraham h. Maslow,1908-1970)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他1943年发表的《人类动机理论》(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一书对人的需求结构进行了研究,认为人的需求按重要性和层次性从基本的(如食物和住房)到复杂的(如自我实现)排成一定的次序。当人的某一级的需求得到最低限度满足后,才会追求高一级的需求,如此逐级上升,成为推动主体继续努力的内在动力。
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一、生理需求,是个人生存的基本需求,如吃、喝、住。二、安全需求,包括心理上与物质上的安全保障,如不受盗窃和威胁,预防危险事故,职业有保障,有社会保险和退休基金等。三、社交需求,人是社会的一员,需要友谊和群体的归属感,人际交往需要彼此同情互助和赞许。四、尊重需求,包括要求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自己具有内在的自尊心。五、自我实现的需求,指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对生活的期望,从而对生活和工作真正感到很有意义。
需要指出的是,马斯洛虽然将需求分出了由低级到高级五种,但并不是一个需求必须百分之百得到满足后,更高一级的需要才出现。事实上,研究表明,我们大多数人的全部基本需求都只是部分地得到了满足,一般人只需满足百分之八十五的生理需要,百分之七十的安全需要,百分之五十的爱的需要,百分之四十的尊重需要,百分之十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在大多数情况下,可能几种甚至全部的基本需要同时存在,共同影响和支配着人的行为。对一般人而言,五种基本需求就是按照从低到高的等级排列的,但这种排列等级又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对所有人都绝对适用的,有些创造性极强的人可能只满足一点点低级需要就能够自我实现,而有些富有理想和高尚价值观的人可以为了理想和信仰而不顾自己的低层次基本需要,甚至不惜牺牲生命。
这从某种意义上说明,人的荣辱道德之心,或许真的并不全赖于“温饱”。“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是一种境界,“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又是一种境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则是两个“世界”的大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