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池思维”希望帮助更多中国企业和品牌,在移动互联网上有更快速度、更低成本、更高效的流量获取和增长突破。
正如我在书中所言,相比于传统营销手法,在理念上我会更追求品效合一和实际转化率,也会要求:
一切产品皆可裂变,
一切创意皆可分享,
一切效果皆可溯源。
流量来源主要有两种:一是企业自有流量,一是对外采购流量(无论是自媒体内容还是广告)。在我看来,今天的企业,如果不能自建和运营流量池,而仍然依赖外部流量采购和传统广告变现,将会陷入越来越艰难的市场竞争。
本书既结合了我自己多年的营销实践,也参考了近几年一些优秀的市场案例,尽可能全面完整地为读者提供一套系统方法论。
因此,本书不仅涉及传统的品牌定位、传统广告、事件营销,而且更多地探讨了结合移动技术兴起的裂变营销、社交媒体、数字广告投放和直播营销等。这种大而全的写作架构可能并不讨好,尤其是很多内容(比如品牌、符号、微信、电商)本身就是宏大命题,可独立成书。但我仍然希望用流量池思维进行贯穿,尽可能让读者点线分明,一览全貌。
本书基本涉及了目前企业市场部门的一线工作,既是一本理论案例书籍,某些部分也可作为工具书提供参考(如数字广告、落地页、裂变、BD等内容)。另外,不是每一章都能阐述详尽,我也只是取用个人感受最深的实用观点,如有偏颇不全(比如植入营销、视频贴片广告、OTT跨屏等本书都未提及)也请读者谅解。
在本书写作期间,我又参与到一个新品牌luckin coffee的前期创建,导致工作更加繁忙,因此写作断断续续,加上三次修改,耗时半年多才最终成书。写作中,尤其有赖于两位辛勤的小伙伴全程支持,无论是采访、案例总结还是后续修订,他们的参与才得以让此书能尽快呈现。他们是刘博雅、叶飞。
同时,也要感谢本书全程统筹李南希。
还有王浩、申跃、邱亮、黄敏旭、闫洁、马修民等提供专业数据,在这里一并感谢。
书中还有很多纰漏之处,内心存有遗憾,期待以后有更多时间再做修订,也邀请读者来信(yangfei2018@qq.com)沟通指正,或关注我的订阅号(杨飞在想,yangfeizaixiang)。本书中有一些案例图片也未联系上原作者,可请来信沟通相关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