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谣言》(下)

大家好,我是半书仙

是一个屋里有颜如玉的男人

终于到了最后一篇,我们将在这一篇里讲解如何来辟谣?

说实话,仅凭我讲的这些就想非常成功的来破解谣言真的压力很大

闲话不多说,我们开始正题

1.防患于未然,打造可信度

在事情发生之前,我们就应该在平时树立自己良好的形象,打造良好的可信度,这样在危险发生的时候,别人才会相信我们的言论

在二战时期就有这样一个人,只要他出面,一切谣言都会消失,这个人就是温斯顿-丘吉尔

(好吧,为了满足一些颜粉的要求,还有丘吉尔年轻时的照片)

战争时期几乎只要丘吉尔出面,一切谣言都会不攻自破,这就是因为他一直都打造极高的可信度,失败了就是失败了,犯错了就是犯错了。他一直都保持着极高的诚信,极高的透明度和迅速的反馈能力

因此,在谣言出现的时候,人们都相信丘吉尔

2.改变谣言的形象

不要一直钻着谣言所塑造出来的假象,跳出这个思维讲述出另一个故事,化被动为主动

麦当劳曾经传出过一个谣言:他们的牛肉饼里参杂了蚯蚓肉

麦当劳部门当即就辟谣说

你们没有搞错吗?一斤蚯蚓肉要比一斤牛肉贵得多,我们怎么可能在牛肉里掺杂蚯蚓肉

你觉得这个辟谣好吗?

之后就有学者针对这样辟谣是否能起到效果做了研究

他们邀请了四组学生,
A组在吃麦当劳时,一位同学提出之前的谣言,另外一位同学用麦当劳官方的方法进行反驳
B组在吃麦当劳时,一位同学提出之前的谣言,另一位同学说“蚯蚓肉?我上次在法餐厅的时候,里面有卖蚯蚓汤耶,味道还不错”
C组在吃麦当劳时,听说谣言后,另一位同学提议在纸上写下自己在麦当劳中有过的美好回忆
D组在吃麦当劳时,一位同学提出谣言,没有人进行反驳

大家认为哪一种方法好呢?

很多人认为A组的方法好,直接了当,破除谣言

但是经过研究之后,研究者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实验过后,他们问学生相信麦当劳的谣言吗?Abcd四个组都没有人相信
但是当他们问还会再次吃麦当劳吗?
AD两组的人都表示不会再次食用

BC两组的做法明显效果更好

原因就在于它改变了谣言的形象,不再让这个谣言恶心他的听说者,树立的仍然是麦当劳美好的形象

因此我们辟谣的真正目的并不是让人们不相信这个谣言,而是能保持我们自己的美好形象

3.重新界定

也是在二战的时候,同盟国当时直接就说传谣造谣,就是不爱国,将谣言界定成一个爱国的标准

当时的宣传海报上面就是一个小伙子在登陆,下面就写着:他能否回来取决于你们是否能保守秘密

这是政府直接将谣言界定成爱国

换一个角度以后人们就会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

4.虚拟的敌人

在澄清自己的时候,我们有一个很简单的方法,就是说明幕后有一个敌人在针对自己,比如

会有这个谣言,是因为某某某在幕后操控

这是一个粗暴的结论,就是说其实是有一个人在和你作对

他不仅和我作对还利用了大家,这样就可以转移大家的焦点

5.指出人们相信谣言的原因

这是我们专业中的认知时刻,就比如说像书仙这样认真地把谣言的机理给讲出来,或者直接把文章给他看(想想就好兴奋呢,嘻嘻(*/∇\*))

6.找到非常可靠的辟谣信息

如果你能够掌握到绝对的证据,是不怕谣言的。

而在西方还会有一种欲擒故纵的方法,手里掌握着确凿的证据任由谣言散播。在谣言发酵到顶峰的时候,摆出自己的证据,然后让对手威信大跌

当然,这都是那些经营过很久的人才会使用的手段,小白,不要轻易尝试

7.打造一个长期辟谣的阵地

我们中国就有这样辟谣的电视节目,它本身就是有可信度,又掺杂了大众媒体这种强有利力的传播方式。在辟谣的战役中,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

这就是破解谣言的七种方法

以下我引用书中的原文

谣言提醒了我们一个明显的事实,我们并不是因为我们的知识是真实的、有根据的或被证实的,便相信他们比较起来,情况正相反。因为我们相信,他们才是真的。谣言再一次证明,如果有必要的话,任何可靠性都是社会性的,我们隶属的这个社会群体认为是真实的东西才是真实的,社会是建筑在信仰,而不是证据的基础上。因此,使老百姓为之奔波的那些深刻的信念,常常只是出自几句话

来都来了,点个赞加关注呗!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