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与工作,是完全不同的状态……要求的能力也不尽相同。所以,考试考得好,不等于工作干得好。只有能够学以致用,把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到实际工作中,才能既学习好又工作好。
为什么高考状元职场非状元
情商的重要性
应试教育压力下,家长总是不惜花费大量时间、精力、金钱对孩子进行教育投资,结果却经常达不到预期效果,反而导致孩子厌学、学习独立性差、任性自私等。近几年,学生因学业压力、与父母沟通问题而选择离家出走、自杀的现象频频充斥人们的眼睛。药家鑫案、马加爵案更是刺痛了人们的心。
卓卷美式超营心理专家说,孩子学会做人比学会做学问更重要。然而很多家长都只注重对孩子智力的培养,而忽略了情商的训练,结果导致情商低的孩子越来越多。情商的水平也可以像智力水平那样用测验分数较准确地表示出来,只是暂时还没有系统、权威、成熟的测试方案,通常只是根据个人的综合表现进行判断,或者在综合测试中加入若干情商因素的考量。心理学家们认为,情商水平高的人具有如下的特点:社交能力强,外向而愉快,不易陷入恐惧或伤感,对事业较投入,为人正直,富有同情心,情感生活较丰富但不逾矩,无论是独处还是与许多人在一起时都能怡然自得。专家们还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较高的情商,和童年时期的教育培养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培养情商应从小开始。
情商的价值是无量的,情商伴随着社会人的一生,是后天培养与修炼都能达到的。它需要自己去勇敢地面对自己厌恶的事情,这样你可以迅速地成长,去勇敢地面对自己所怕的。[6]
智力为核心
重视智力的实践性和智力运用的现实情景性,重视社会文化因素对智力的制约作用。在强调社会智力时,情感智商理念承接了加德纳(H.Gardner)多元智商的观点。加德纳对以比奈(A.Binet)为代表的、以统计和测量为基础的、特质论的传统智力提出强烈批评。他对传统的智力理论只重静态的因素分割,忽视智力的发展,不能较好地预测个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成功表示强烈的不满。认为智力不是单一和一成不变的。智力是多元的、全方位的。丹尼尔在发展情商概念时秉承了这一观点,并对加德纳提出的人际关系能力作了拓展。把加德纳关于“能洞察、辨析他人的情绪、气质、动机以及欲望等,并能对此作适当反应”、“了解自我内在的情绪,有能力辨析这些感受,并以此引导自己的行为”是人际关系智能的核心这一观点加以转化,并认为它是情感智商的核心。
情感智商概念具有斯腾伯格是社会智力概念的浓厚影子。斯腾伯格是社会智力的一个积极倡导者。他认为传统智力理论的固有缺陷和局限性使其只顾及心理的内部世界,而没能把构成智力本质的社会智力涵括在内。传统智力理论的学业成就色彩太重,太重智力的产物而忽视分析智力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斯腾伯格提出一种智力的三重结构理论。三重结构理论分别从主体生存的外部世界、主体对信息进行心理表征和操作的内部世界、连接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的经验世界去刻画和描述智力的特征。主体的内部世界的描述,构成智力成分亚理论;主体外部世界的描述,构成智力经验亚理论;经验世界的描述,构成智力情境亚理论。三个亚理论反映了智力的三个基本特性。智力成分亚理论,说明智力有其不变性和普遍性;经验亚理论表明智力有其相对性;智力情境亚理论,说明智力从本质上说有其特殊性,因人而异。
在智力三重结构理论中,智力成分亚理论处于最底层。它是智力三重结构理论的核心内容。成分亚理论,描述智力活动的内部结构和活动;经验亚理论,则提出了如何保证智力测验是真正的智力活动的问题。智力测验只有保持在基本相同的经验水平上,才能有效和公正。认为处理新事物的能力和自动加工的能力是智力的最基本特质之一;智力情境亚理论,认为智力是一种对主体生存环境的适应、选择和改造行为。在某一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智力有特定的范围。它从本质上揭示了智力的社会文化内涵。
丹尼尔·戈尔曼在发展情商概念时,接受了斯腾伯格智力理论,尤其是接受了斯腾伯格智力情境亚理论的思想,“力图按智力对人生成功的功能,重新定义智力”,重视智力是对主体生存环境(主要是人际环境)的适应、选择和改造这一基本特质。丹尼尔·戈尔曼在以成功定义智力时,看到社会生活、人与人的关系。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日益复杂和多样化,人们的情绪生活更易受到破坏。而情绪对于协调人与人、人与物的关系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他也看到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更加需要人们的合作,需要集体智力的发挥。在这种情况下,情商至关重要。
最新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
职场中的点点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