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星期读《论语·雍也》第15章至22章。每天读一遍,加深理解和记忆。朗读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与书为伴,心情愉悦。
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第15章)
释义:孔子说:孟之反不自夸,打了仗败,在最后掩护人马撤退,快要进城门时,他用鞭子抽打着马说:“不是我敢于殿后,是马不肯快跑的原因啊!”
孟之反,春秋时鲁国大夫,哀公十一年与齐战,打败后勇敢的在最后掩护军队撤退,他并不夸赞自己功劳。孔子非常敬重孟之反的为人,向弟子们讲述他的英雄事迹,能舍身取义又谦虚低调的人格值得他人敬重。
现在社会,有本事而选择低调做人的人,已经不是很多了。危险来临能冲到前面的人,更是凤毛菱角。无论什么时代,都需要勇敢和充满正能量的人。
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第16章)
释义:孔子说:如没有祝鮀那样能言善辩的口才,却有宋国公子朝那样的美貌,在当今社会里就难以避免祸害了。
孔子感叹社会风气衰败、人心昏乱,巧言如簧的献媚之人方能免于灾祸,若仅有宋国公子朝的容貌俊美只能带来灾难。孔子讥讽当权者昏庸无道,爱听花言巧语奉承话,且放纵欲望性情多变。巧言善辩能避祸,淫乱色性难免灾。
孔子能抨击社会不良现象,我很佩服他的勇气。当今社会,花言巧语之人不在少数。说真话,就被当作傻子,甚至被打压、残害。改变不良社会风气,需要每一个人都做出努力。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17章)
释义:孔子说:谁能够从家里不经过屋门就走出去呢?为什么没有人走这条必经的人生道路呢?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俗话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修身、齐家是人能够治国、平天下之基础。
试想,一个人连自己身边的小事都不愿意去做,还能指望干出什么大事。人生该走的路必须走,该经历的事情必须经历,而不是想着怎样去逃避。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18章)
释义:孔子说:品质高雅、言行放纵就难免显得粗野,言行风雅、品质低俗就难免流于虚伪,内在品质和外在言行完美地结合起来,这才能成为正人君子。
孔子认为做人既不能实而不华,更不能华而不实,只有品德、言行同时修养才能呈现出美好人生状态,概括了文与质的内外统一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正如诗经中说:“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喧兮”
孔子认为内外兼修的人,才是值得赞美的人。做人要加强自身的品德修养,言行一致,不虚伪,不浮夸,对人真诚,这才是君子。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19章)
释义:孔子说:人凭着正直生存在世上,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那只是靠侥幸避免了灾祸啊。
孔子认为,正直的人不去枉纪犯法而可以避祸,不正直的人干了坏事没有遭到惩罚只是一种侥幸,强调道德是人立身之本。有时,人生的命运很大程度决定于社会状况,战乱时很多民众不是饿死就是兵亡,侥幸而苟生。
人要走正道,要凭良心做事。不要做坏事,坏事做多了,一定会遭到报应。常言道: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坚守做人的原则。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做人要坦坦荡荡,对得起天地。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20章)
释义:孔子说:学习知识的人不如爱好知识的人;你爱好知识的人又不如以追求知识为快乐的人。
人被动去做不如主动愿意去做效果好,主动愿意去做又不如做事乐在其中。当人做事达到乐在其中境界时,就能够发挥出最大的人生潜能,也就是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孔子是教育思想大家,深谙培养人才的方法。
就教育而言,填鸭式灌输知识效果不会好,最重要的是根据个人才能特长培养人生兴趣,浓厚兴趣推动下社会才能够涌现出各类杰出的顶尖人才,强调全面发展的应试教育容易扼杀人的兴趣,让学习知识变成了为更好谋生而强迫性无趣的行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唯有热爱才会坚持学习,才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与其被动地去学习,不如带着乐趣主动去学习。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21章)
释义:孔子说:中等资质以上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中等资质以下的人,不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
人的智力客观存在禀赋差异,教育需要因材施教,若心智理解能力达不到一定高度,对深奥知识就难以理解,而造成对牛弹琴、白费功夫。尊重人心智上的客观差异性是教育应当遵循的原则,教育本身就是个阶梯式淘选的过程,从而实现人尽其才,最终实现人力资源的社会合理配置。
孔子强调的是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方法、手段去实施教育。一刀切的方法不足取。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22章)
释义:樊迟问怎么样才算是智慧,孔子说:役使民众应遵守道义,祭拜鬼神而慎终追远,这样可以称得上智慧了。樊迟又问怎么样才算是仁德,孔子说:仁人解决困难在前,而收获成果在后,这可以称得上仁德了。
孔子认为执政智慧原则上役使民众要遵从道义,注重安养民众,不滥用耗费民力,思想上引导民众敬重天地、祭祀祖先,倡导宗族传承,谨慎地谋划长远发展。
执政仁德表现在能够起表率作用,勇于解决困难、担当重任,不抢占贪图个人的功劳和成果,也就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今天学习了《论语·雍也》十五到二十二章的内容,我又有了一些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