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总是竭尽所能的培养孩子,
帮助孩子探索世界,
引导孩子感受世界,
并相信在自己的引导下孩子会越来越优秀。
那么问题来了,
父母与孩子,究竟谁更了解孩子呢?
孩子的创造力,由孩子的感受所引导
看过之前文章的家长肯定都已经明白,每个人的内心都有“内在的父母”跟“内在的小孩”,而我们的性格、社交关系等无不都在反映着这两者的内在关系。创造力也同样如此,我们的创造力来自于我们心中“内在的小孩”,而如果“内在的父母”太过强大,那么”内在的小孩“就会受到压抑,创造力自然不会太强。
我自身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我并没有一份很卓越的创造力。在我小的时候,周围接触到的长辈、朋友、老师常常会以一种”过来人“的态度对我正在做或是我想要做的事情加以干涉,而他们的口头禅也往往是”你还是个小孩,你懂什么啊“。久而久之,我开始渐渐对自己的感受不那么确定了,产生了一种”我并不了解我自己,而我周围的人更了解我应该做什么“的思维方式。甚至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当有人问像是”我有什么想法/我感觉怎么样“的时候,我的内心”波澜不惊“、毫无感觉。
最常出现在学校乃至家庭中的一个观点便是”塑造论“
什么是塑造论?我们可以理解为:大人们以一个过来人的角度,认为孩子不知道怎么做好,所以他们应该替孩子做主,也正是因为他们经历过,所以也就理所应当的认为自己更了解孩子,胜过孩子自己对自己的了解。
不要以为自己比孩子更懂他自己,哪怕对一个幼儿而言,也是他更懂自己,而不是你更懂他。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吧,在我的周围不乏有一些体型比较胖的孩子,他们时常会对自己的体型感到困扰,但在家里的时候家里人却总是觉得孩子吃不饱,然后各种”你多吃点“”吃这么少怎么可能饱,赶紧再吃点“。虽然老一辈都觉得孩子胖点更可爱更健康,但我们不妨换一种角度来思考:胖,究竟是出于孩子的需要,还是出于大人的需要呢?孩子吃得少了,会觉得饿;吃的够了,会觉得饱;吃得多了,会觉得撑。孩子会通过自己产生的一系列感觉对自己的食量进行调整,而不是通过大人的主观思维进行规划与设定。
一个孩子一旦失去了依据自己感受来判断事物的能力,那么他就只能通过别人或理性分析来判断,但这样一来也就失去了判断力,失去了对自己的感觉和判断的信任与尊重,最终自主性和创造力也会随之远去。
孩子内心的感受往往会影响他自己很多方面的发展,不仅仅是创造力,还有他的自主性。试想一个长期被安排、被暗示忽略自己感受的孩子,他的自主性又怎么会得到发展呢?于是,就出现了孩子沉迷于网络游戏或是其他事情的现象。
作者:徐鸣皓 这是我的第十七篇日更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