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人可十全,谁人三不朽?如王阳明,言良知之学,但观其做事,杀孽过重,三不朽名不副实,如曾国藩,一部家书代代传,但观其做事,似乎与三不朽,仍然相差甚远。
但世人何以以三不朽誉之?我想,他们虽未真正做到此三不朽,但他们著书立说、救民扬善,虽偶有不当之处,但实则已然大不易。
梦龙先生素以“三言”扬名于世,而《冯梦龙传奇》中他的诉求在于三不朽,三不朽者,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集于一身,可谓完人,可为圣人。
这是老子的观点,也是以后文人的评价标准,也是所有有志向之人的最高理想,冯梦龙也不例外。
所以当他经人举荐,以六十高龄出任福建寿宁县令之时,他欣然前往,而且他是带着六只装满大石头的箱子去赴任的,让百姓放心,自己是带着金银来的,绝不会搜刮民脂民膏。
到任前,寿宁刚经倭寇洗劫,百废待兴,前任县令不顾百姓,举家逃亡,县丞戴营率领百姓逃亡,救活了不少生灵,百姓皆愿上书州府奉其为县令,冯梦龙作为县令,自然受到戴营的些许不悦,而他到任后,他听说,寿宁有三患,匪患、虎患、倭寇,又听说土匪头子精通制作捕虎笼子,不以自身安危为念,亲赴匪巢,劝其镇守关隘,以御倭寇,以捕猛虎。又重修学宫,修筑堤坝,传良知之学,言科考、言做官、言读书,是为了良知二字。
四年过去,寿宁市井繁荣,百姓安居乐业,当日的戴营也渐渐认可了冯梦龙的能力,以及服膺于这位老翁的人格魅力。当他离任后,百姓送他两方石碑,上书:“一片青山开寿域”“千章绿树绕佳城”。
至此,电影大致结束,冯梦龙重回苏州老家,著书立说。
至此,可以说立功算是做到了,但影片一开始冯梦龙的自述说得好:三不朽,那也是写在纸面上的。
三不朽,从来不是冯梦龙日思夜想的要做的,或者说他做的这些,从来不是为了别人说他是三不朽之人,而是散发于心的良知,促使他去做一些应当做的事。
似乎他的功与阳明的功看起来小了许多,但良知却是一样的,做事的初衷却是一样的。
自夫子以降,不知多少如梦龙先生这般的学人,以自身微薄之力,践行仁义大道,宁死不悔,如杨时、如张载、如二程,如王阳明,史不绝书。
纵然世人在品评古今人物时,除了夫子、阳明、曾国藩,得了三个或者半个三不朽的名号外,从来没有人将他们与三不朽并提。但就是因为这些时时刻刻更新孔孟儒学、践行学说的人的存在,才使得儒学枝繁叶茂,完善了国人的品格,将仁义扎根于民族血脉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