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的质量只有地球的1/10。
这是根据任何标准的方法观察或者测量出来的吗?
答案是否定的。
原因是,现在8大行星体系的模型都是根据假说,通过不断完善条件而
抽象出来的。
从一开始,模型可能不会太准备。
但是,只有在一开始将个别问题忽略或者分类讨论。
才能可以从基本的模型开始,再慢慢进行模型修正。
回到问题本身,为什么火星是地理质量的1/10,
只是因为科学家将所有不同的维度数据,
输入超级计算机后,演算出来的目前最合理的结果。
而这个结果,往往与实际,还有些许的差距。
但己经在误差范围之内。
模型为什么好,可以让人类集中利用当前认知当中的知识,
针对自己观察到的数据或者现象,从中推出自己的假设,
并再见回到真实世界当中进行验证。
2017年的引力波发现,源于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推理。
而广义相对论的提出,也是源于一个量子力学的模型假设。
2017年的塞勒成为第三位或者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行为经济学家。
也是作为传统经济学的批判式思维的武器,
一次次将”理性人“的假设去反复修正。
我们承认市场有效,但是市场当中的每一个参与者。
甚至”人“这个物种之间,本身就存在各种各样的BUG。
比如,主观感情、偏见、情绪等等。
所以,当下的”理性人“假设,就不能简单将每一个人抽象成为”理性“。
而是要将前提修改为,有限理性人。
这样,就可以将模型的精确度再一步提高。
类比到其它领域,比如日心说,进化论。
无不是一次次将我们的认知模型精确度一次次去提高。
从而一步步让认知迭代到最真实的世界不当中。
而这一切,又确正是符合理解世界的最高认知--进化。
无论认识还是肉体物种本身,都是如此,--适者生存。
写在《物种起源》扉页的第一句话是”自然从来不跳跃“。
没人可以一下子,得到理解世界的最正确答案,最精确的解释。
但是,我们依然可以先将模型搭建出来,再一步步修正之前的假设。
人与自然一样,从来不跳跃,功不唐捐。
所以,生命中最重要的事,似乎并不是马上得到答案。
也不是为得到一件事情在低速状态下的所谓正确与否。
而是应该用模型的眼光看待世界,
对的,验证成果,归档母板。
错的,重新调整假设,将经验体纯并归档纯板。
当你用模型的角度来看人生,那么你就不需要再在乎对与错,
失败与成功。因为,两者对你而言,效用是一致的。
从头开始搭建模型,配上隐喻和类比。
因上努力,就不需要花上精力,面对结果而耿耿于怀。
时间:2017年10月27日
地点:广州芳村汾水花园
感受:在MBA考试结束前都没有足够时间好好写作,
没关系,明确自己的目的即可,不需要与任何人交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