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不为》-老子本文白话

论德
天地之间,唯有善于建立道德功业之人,不会被拔除遗忘。
善于保护道德功业之人,不会让道德脱轨。
子孙也都要遵循这两条基本原则,不能断绝。
将德修于自身者,他的德是真实的。将德修于家庭者,他的德有余荫的。
将德修于乡里者,他的德就长远了。将德修于邦国者,他的德就丰厚了。
将德修于天下者,他的德就广遍了。
所以,用观察自身之眼光观察自身,用观察家庭之眼光观察家庭,用观察乡里之眼光
观察乡里,用观察邦国之眼光观察邦国,用观察天下之眼光观察天下。
我何以能得知天下变化情况呢?就是用此种方法。
品德高尚之人,不执著于表现德性,方为有德之人。
品德低下之人,一心执著于呈现有德性的样子,所以是无德。
品德高尚之人,不会为了私心去做任何善事,还认为自己没做。
有仁慈心之人,虽是怀有目的去帮助他人,但不会放在心上,还认为自己没有做。
有义气之人,有目的地去做,也还记得自己有做。
有人很有礼貌地去做,若对方没有回应,就不理会对方而离去。
所以说,一旦失去大道,只好强调德性;失去德性,只好强调仁心;失去仁心,只好
强调正义;失去正义,只好强调礼仪。
礼仪是忠信之依靠,再沉沦下去就是祸乱之开始。
此时,有认知者就开始竞争,像花一样,只拥有华丽外表,却是愚昧的开始。
所以真正了解这些道理之人,会谨守忠信本质,不会沦落到需要有所依;会谨守实相,
不会去守浮华表相,所以要去除虚华而取实相。
能做到身体与精神合一者,内心就不会崩离。
能做到专守元气而态度柔软者,就如婴儿赤子心。
能做到涤除贪执心灵清净者,不会有瑕疵。
能做到爱护人民、促进国家兴旺者,没有什么不知的。
能做到心灵开阖守道者,不会有优柔寡断之时。
能做到明白事理、感官敏锐者,不需处处展现能力。
天地生育万物养育万物,生育万物却不占有他们,成长万物却不主宰他们。这才叫宇
宙合一之状态!
有良好道德修养之人,好比天真无邪之婴儿,各种毒虫不来螫他,各种鸟兽不来抓他,
他的筋骨柔弱,握起拳来却很硬朗。
婴儿尚且未知两性交合之事,小生殖器却会自然勃起,此为精气充足使然。婴儿终日
号哭而不伤嗓子,此为和气充足使然。和气即为常理,知和气之人,就是明白人。
有益于人生者即为吉祥。若人意气用事就是逞强。
万物到最强壮后老化很快者,叫做不合乎自然规律,不合乎自然规律就会早逝。
论做人
我永远有三条宝贵原则,一是慈爱,二是俭朴,三是不傲。这三者都做在别人之先。
因为慈爱,所以能勇敢。因为俭朴,所以人生广阔。因为不傲,任何事情都能做在他
人之先,拥有这些美德,方能成就长远大事。
现在有人舍弃慈爱之心却好勇,舍弃俭朴行为却浪费,舍弃谦让美德却争先,必使自
己陷入死境。
只有慈爱才具勇气,一旦战争方能得胜,以慈爱之勇气来防守,也才能坚固。
上天将给你建设之机会,如以慈爱态度保护之。
信实的话不动听,动听的话不可信。
有知识的人不一定广博;知识广博的人不一定真才实学。
良善的人不多,多的是不良善的人。
能察觉细微处之人,才是明白人。
能保持柔弱心态之人,才是强盛之人。
点油灯,用其光来照周遭,但光之来源为灯心本身,要亮才行。
不要遗漏身心缺点而改进之,才能回归灵明觉悟,是保护常理。
外在名声与自己身体,哪一样应该亲近?
自己身体与身外物质,哪一样应多加重视?
获得与丧失,哪一样是不好的?
过分贪求外在物质名利之人,必定大费精神。
收藏过多宝物之人,反而招人嫉妒,必会失去更有价值的东西。
因此知足之人不受侮辱,知分寸之人没有危险,生命才能长久。
提著脚跟站立之人是站不住的。
固执己见之人,不明事理。自以为是之人,不得彰显。
自我炫耀之人,没有功劳。自我夸耀之人,无有长进。
从道的角度来看好胜好强之行为,宛如已经吃得很饱,别人又叫你再吃,会影响正常
行为举止。
对于事物尚且会讨厌此种状况,因此深入了解做人道理者会谨慎自己。
古时善于行事之人不会武断,善于作战之人不易动怒,善于战胜敌人之人谨慎前进,
善于把战俘杀来做成祭品之人,地位低下。
这些都是慈悲怜悯之美德,因此用战俘当祭品,是配祭上天与祖先之极致。
长古以来善于辅佐政务之士人,看起来温文儒雅,对道的理解却相当深厚通达,常人
难以明识,所以需要为他们歌颂:
呀呵,就像冬天涉川如履薄冰。拘谨呵,就像顾畏四邻虚心谨慎。
严谨呵,就像宾客谦让严守礼仪。随和呵,就像冰雪消融随处可流。
淳厚呵,就像未刨原木质纯朴素。开阔呵,就像空旷山谷豁达开朗。
沉稳呵,就像浑浊水流缓慢沉淀。
谁能使浑浊的水流逐渐平静下来,就会逐渐清明。
谁能使寂静活动起来,天下将慢慢充满生机。
能遵行此道之人,不追求事功盈满。只有不追求事功盈满,才能取得成绩也不认为功
业完成了。
观望啊,他们好像还没有走到正常轨道上!
众人欢聚在一起,宛若享用丰富宴席,好像春日登台远眺。
我已经有依靠了,但他人看不出来,如同婴儿还不知嘻笑。
疲累啊,像是无家可归。众人都有积余,独我没有。
我拥有愚人般朴实之心啊!
混沌啊!世俗人都很精明智巧,唯独我好像愚钝迷糊呀!
世俗人都很严厉苛刻,唯独我淳厚宽宏。
飘忽啊,人群就像大海。观望啊,他们好像还不知道停止。
众人皆仗恃自己聪明才智,只有我独自固守自然又不彰显。
我要求自己不同于一般人,尊重博大精深之道的哺育。
人呀,在受宠或受辱时都会惊讶。重视宠辱的话,最大之祸患却是自己。
何谓宠辱?宠比辱更为不好。不论是得了上级之宠爱,或是受了下级之侮辱,都不是
自己选择的,不管得与失都会让你惊恐,所以说宠辱若惊。
何以说重视宠辱,最大的祸患却是自己?
我们之所以有这种最大的祸患,是因为我们有自身之欲求,到了没有自身欲求时,又
有何患呢?所以,做人要重视以已身去为天下服务,就可将天下托付给他。
喜欢用己身去为天下服务,就可将天下寄予给他。
天下太平时可以骑马在田野中奔跑,用粪来施肥耕种,将所有战马用于农业生产。
若天下缺乏道之时,战乱不息,戎马就必须在边疆出入。
做人最大之罪恶,没有比随意放纵自己欲望更严重的了;
最大之祸害,莫过于不知满足。
最严重之过错,没有比掠夺他人更惨痛的了。
知道满足之人,莫有贪求,才是永远的富足!
能洞察善恶贤愚之人,聪明呀。能自我反省之人,明白呀。
能胜过他人之人,有力量呀。能战胜自我之人,坚强呀。
能知满足之人,富有呀。能努力实践之人,有志气呀。
不失去立身处事原则之人,方能长久呀。
死了之后仍不被忘记之人,才叫长寿呀。
真正有知之人会谨慎发言,不会信口开河。
发表观点之人即便言之有理,也难免有其局限。
做人要停止异常行为,停止耳目之玩,协调他们的观点,统一他们的行径,挫掉他们
的锐气,化解他们的纷争,这些境界就是人们共同生活之道!
人不用想尽方法去亲近他人,也不用疏远他人。
不必想尽方法去给他人利益,也不可加害他人。
不必想尽方法给他人权位,也不可轻视他人。
外在一切都不能动摇其内在,这才是天下最可贵之人。
人要永恒地持守至虚之心,笃行地持守大道之情。
万物正在萌芽之时,我们要安静地观察它们复杂的发展方式。
天地间各种规律纷纭众多,也都会回归到它们的故乡。
很多人要落叶归根,归根是回归故乡之常情,万物回归到生命之根源处,此种回归之
情称为“复命”。
回归故乡的感情是人之常情。知道此常情,即为明白事理。不知此常情,会狂妄地做
坏事。体会常情,就会宽宏包容一切,就会大公无私,就会周遍完全,就会自然天成,就
会符合大道,就能悠久常存,终其一生不会有什么危险!
最善良之人好像水一般,水有益于万物又是有情之物,会流向众人不喜欢的下水道等
肮脏地方,所以它与道最接近。
水汇集于众人所恶之地,水自动汇流于深渊。
做人要如水居善地,如水流到众之所厌恶的地方,善心深藏于心中。
只有不消极静止,该努力就努力,该争取就争取,才能无怨尤!
善于行走之人不会留下车痕马迹;善于言语之人不会有瑕疵得咎;善于计数之人不
必用计算筹器;善于关闭门户之人不用门闩,别人也无法打开;善于结绳之人不用绳索捆
结,他人也无法解开。
人活著时身体是柔软的,死后是僵硬挺直的。
万物草木活著时也是柔软脆嫩的,死后是枯槁的。
所以说,坚持己见、刚强顽固之人,就是迈向死亡途径。
柔弱谦虚温润之人,才是迈向生存途径。
逞强之兵力,往往得不到胜利。高大强壮之树木,必遭砍伐。
所以刚强高傲之人,会被人看扁,谦卑柔弱之人反而居于优势。
出入于生死之间的境地。
从幼年到青年之生命力旺盛的成长阶段,在十个人当中占有三个。
中年迈向老年的衰亡阶段,也是十个人中有三个。
壮年至中年这个中间阶段,生命力旺盛,但是任何行动都是迈向死亡的方向,这种人
也是十个人当中有三个。何以呢?因为人为了生存而不顾一切去拚命的缘故,伤了生命,
所有的努力都归向死亡之路。
善于把握自我生命之人,在丘陵山地行走不需避开犀牛、老虎之类野兽,当兵作战也
不会为甲兵所伤。犀牛虽然凶悍,却不以角去攻击他。老虎虽然勇猛,也不以爪攻击他。
兵卒作战的刀器,也用不上。何以呢?因为心中没有死亡之念头,把生命托付给天地了。

论做事
宇宙细微深奥的星门,是天下人都可以知道的。
美就是美。大家的行为是美还是恶,行动结束了就知道。
大家的行为是善或不善,要等到行为结束后,大家醒悟了才会知道。
天下人厌恶的是孤、寡、没本事,位阶高的王公们却以这些做为自称,反而得到天下
人民的归心。所以,万物会有成住坏空的循环,看起来虽或有减损,反而有增益;虽或有
增益,反而有减损。所以,不是别人教什么,我也教什么。为师者必须经过一个晚上思考,
确认没问题了才能教人。所以矜强自恃力量,称强霸道,向人夸耀的人,到死的时候,都
不能有所得。我就像个老师而已!
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能驰骋在天下最坚固之物间。
做事必须出于无私,方能透入任何间隙之处,也就会明白不为己利去做事的益处。
不用多说的自然教化、不为私利的自然化益。普天之下,很少人能达到啊。
“有”和“无”这二者彼此互动,相生出难和易,相成就长和短,相形出高和下,相
振动生音和声,相应和产生前和后,两者永远互动相随,这是永恒道理。
圣人对宇宙大道了然于心,能不为任何私人目的来处理事情,用不言之身教方式来教
育人民。
宇宙大道使万物欣欣向荣,不用去规定它们如何开始;让它们自然发展,不用去规定
如何发展;让它们各自功成,不用去约束它们的处境。正因为没有约束万物,所以也就没
有所谓的要去除约束。
三十根辐木拱著一支车毂构成车轮,轮轴为空洞,插入车轴,车子才能使用。
黏土拉坯然后烧成器具,成为中空器物,要合上一个盖子,容器才能用。
凿空墙壁成为门窗,要合门窗大小做门板与窗板,居室才能使用。
有形物体可以给人们带来便利,空虚部分可以发挥它的作用。
看著它却当做无睹,称之为微。聆听它却当做无闻,称之为希。抚摸它却当做无存,
称之为夷。这三者无法析理,无法用言语形容,但其感觉状态是相同的。
此种存在,往上看不明晰,往下看不能忽略。
人在回话时用和气口吻回答,与用不耐烦的口气回答,两者相差有多少?
美丽与丑恶,两者相差又有何不同?
大家所害怕之事物,不可能会有人不害怕!
天地真的不仁慈吗?为什么将万物当成祭祀的草狗一样,用过之后就不要了?
圣人真的不仁慈吗?为什么将百姓当成祭祀的草狗一样,用过之后就不要了?
天地之间宛如风箱。没人去摇动时,它就虚静无声,但若去鼓动它,风就自然吹出来。
意见听太多,反而没有应对的招数,还不如坚守自己心中已成熟的主见。
论道
在天地形成之前有一种存在状态。
没有声音!没有形象!独立存在,无边无际,可以是天下万物之母。我不知它叫做什
么,称之为“道”,勉强命名为“大”。大道,无形、无边、无所不在。
道比天大,比地大,比人大,也比任何地方都大。
宇宙中有四种大,人居其中一种,所以人类的存在也是很伟大的。
但是人必须要效法地、天、道、自然这四者。
道永远无法具体描述,就像木头尚未被切割做成具体器物之前,无法称呼它。
它空虚存在,让人感觉不到,但天地间没有谁能支配它。
上位的侯王们若是能守此自然大道,万物自然服于道。
天地阴阳之气和合交会,自然降下甘露时雨,人们没有对它发号施令,会很自然地均
平降下。
一开始就用这种无法描述的自然之道来奠下制度,成为具体之名言,为政者就要知其
所止,能够知其所止,就不会有危险。
因为宇宙大道流布于天下,就像小山谷之水自然流归于大江大海。
道永远无法具体描述,为政者如能遵守它,万物将自觉地做自己的事情。
万物自觉地做自己的事情,我会用无法具体描述之自然大道去充实他们,让万物不违
背自己的天性。
万物不违背自己的天性,天地间所有事物就会自然走正途。
德是道的外在呈现,一切都是遵守道的原则。
德与道一样,也是虚无、客观的存在。虚无啊客观啊,其中开始出现形象。
客观啊虚无啊,其中开始出现实物。幽微啊混沌啊,里面开始出现有情生命,
宇宙的有情是真实的,可以证实的。从远古至今,其名称都没改变,就是有象、有物、
有情、有信,可回溯到万物之始源。
而我何以知道万物始源之情状呢?是道给我的启示。
道虚无微妙,大家都在找寻,却无法有正确称呼,最后还是归于空虚一片。
因此就将看不出形状的形状、看不出物体的形象,称为忽恍。
想要跟随在道后面,却看不见它的后面。想要在道前面迎接,却看不见它的前头。
掌握了现今之宇宙规律,方能驾驭现今存在之万物。
要了知远古宇宙之起源,就从道开始。
宇宙大道,万物归宿之奥秘所在,善良人视为修身养命之至宝,不善之人是不会保护
的。合于道的美言可以得到普遍尊崇,合于道的美行可以使他人仰慕。
遵循道之教化,不善人也可以被感化而走上正道,哪里还会抛弃他呢?
若不以道而行,就算是立了天子设置三公,即使拥有两手相拱这么大的璧玉,以及四
马所拉的华车,还不如好好坐下来体悟大道。
古圣人之所以特别尊崇宇宙大道,为什么呢?
不是说有求就得、有罪可免。不是的!所以道才能成为天下最尊贵的。
道这个宇宙本体,生成一一、生成二二、生成三三、生成万物万物,这是宇宙动态、
开拓、发展、无限的表征,如太极图附阴而抱阳,动静皆宜,以静为中,阴阳相和。
道,空虚存在而人人可以运用,人人可以拥有,也不会约束盈满的程度。
深沉呵,开始于万物之前的远古。
无穷呵,好像无所不在。我也不知道它是怎么来的。
道不断滋生万物之后,德才能不断养育万物。物体被塑造之后,器具才能完成。所以
万物都要尊崇道,而宝贵德。
道值得尊崇、德值得贵重,人们不可以太固执,这本来就是自然现象。
道之于万物,有滋生、蓄养、成长、成熟、享乐、受苦、颐养、死亡的全过程。
循环反复,是宇宙规律的动之表现,宇宙规律是相对的,有往有返,有动有静,有强
有弱,有有有无。最后归于柔弱与宁静。
天下之物都是从有而生,也是从无而来。是有无相生之循环过程。
上等士人根基深厚,志量广大,一旦听闻宇宙大道,知道内心要谨守,然后去实践。
中等士人见识不足,对道认识不清,虽然听闻宇宙大道,却好像有听没有懂。
下等士人见识浅薄,听闻宇宙大道,因为听不懂,不知道为何物,就大笑。
至于笑都不大笑的人,比下等士人还不如,就不用跟他们讲宇宙之道呀!
所以有此建设性之言:
真正明白宇宙大道之人,都是大智若愚、虚怀若谷,让人看不出来。
有道有德之人,心与道合一,不会有差别心,不会分富贵贫贱,不分彼此。
行道之人,不会逞强,事事让人,不会抢在先。
具上等道德之人,心量广大,如空谷般。
内心洁净之人,像莲花出淤泥,不会计较得失,总是吃亏受辱之样。
有广大德行之人,不会自以为有德,仍然很谦虚。
建立大功德之人,不会夸耀他的功德,只会引导他人。
会质疑道德的人,感情态度就会改变。
稳重大方之人不会猥琐,心量广大无边。
大器是没有被产生的概念,比如宇宙本身即无被产生之概念,形成就是形成。很大的
声音是听不见的。
天的形象无以形之。宇宙规律无以名之。
只有宇宙规律大道,善始且善成,助长万物,成就万物。
天下施行的大道,如拉弓般,过高就压低一些,过低就举高一些。太多了会减损它,
不足的会补充它。
大自然会自动将多余的毫不留情地减损;有不足的,会给它们发展的空间。
人之道则是柔弱的,反而去减损不足的,奉献给多的。
谁能够创造有余来奉献给大家,就是亲近天道尊道之人。
所以圣人努力去实践而不求回报,成就国事而不居其功,这样做就是不愿夸耀贤德。
天地万物都来自于宇宙本源之道,所以道是天地万物之母。
既然得知“道”是天地万物之母,就该知道天下的子孙就是万物,能够秉守天地万物
之母是道的人,终身不会有危险。
修道之人,要塞住欲望之口,闭住六欲之门,一辈子不必强调谨守,自然成就大道。
若开启声色货利欲望之门,只知仗恃自己之才能,沦丧于争斗之中,终身不可救药。
宇宙大道虚怀若谷的孕育万物,可称为玄妙的万物之母。
万物都是经由玄妙的万物之母这个门径而产生,它才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呀。
道就像棉絮般连绵不断啊,它好像永远不变地存在,尽量利用它,不必保守。
为人应知进退分寸,过于自信自满会得不偿失,凡事适可而止。
锤炼兵器使之锐利,虽拥有坚强武力,也无法长久维持这种局面。
内室里藏匿著满满的珍贵之金与玉,也无法永久守住的。
位高权重富贵之人若骄傲自得,将使人嫉妒批评,自己留下祸殃。
若是朝中高官,立了大功,已达人生辉煌顶点,但若智慧才能还能为国家立新功,就
不需退休。若已经很老,身体也不行,不能胜任了,此时才需要退休让位了。这是积极向
上的天道呀。
宇宙真理“道”,可以用人类的语言文字来说,但就不是永恒的宇宙真理了。
万物形成后可以给它取个名字,但这只是人类的命名而已,并非那恒常之名了。
万物源出之前的阶段称为“无”。万物源出之后的阶段称为“有”。
只有处在永恒清静无欲之时,才能观察出宇宙万物细微深奥之理。
如果心中充满欲望,有所追求之时,观察到的只是万物的表相而已。
“无”与“有”这两者同出于宇宙,名称不同但意义相同,都是宇宙非常深奥的道理。
假使我能够清楚明白地认知,要行于大道中,还需要小心谨慎。大道本来就相当平坦
宽大,可偏偏有些人喜欢走没水的沟壑,不但无益,反而害了自己,要警惕!
朝纲已经保不住了,田地已经荒芜了,仓库已经快空虚了。还有人穿著华丽衣服,佩
带明亮利剑,一心追求美食美酒,只顾自己累积财富,不去接济别人。这样的人叫做贪官
污吏。贪官污吏非有道之人!
有勇气且果敢的人,会全力去拚杀;有勇气但谨慎的人,会谋求自保。
知道这两者差异,不管是有利或是有害,都是上天厌恶的,有谁知道其缘故呢?
宇宙法则之道,不争战而善于取胜,不说话而善于感应,不召唤而自然到来,心胸坦
然且善于有智慧地谋略。
宇宙大自然就是一张天网,看上去虽然稀疏,却非常宏大,没有缺失。
享受音乐与美食之时,超过范围就要停止,不能逸乐过度,享受过就好。
道出现时,说起来平淡无味,不像音乐与美食那么吸引人。
注视它却看不到,聆听它却听不到。要用它之时,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道广大无垠呵!可在左可在右,无所不在。
道能成就所有事情与功业,却不占为己有。万物归顺于道,也不会以主宰自居。
道永远没有欲望,只顺宇宙大自然,可说它小,也可说它大,不论大不论小皆是道之
本体。所以圣人之能成就伟大功业,就是不自以为伟大,所以能成就大业。
遵循于大道,天下自然归顺。自然归顺就不会有害,于是天下太平自然安泰。
天下人都说我把道讲得很大,大到什么都不像。
就是因为道不像任何东西,所以才能很大。如果它像某种东西,岂不早就被看成细小
之物了。
所以,大道废了,怎么会有仁义?
智慧增长了,怎么会有大伪之事?
六亲不和了,怎么会有孝慈子孙?
邦家昏乱了,怎么会有忠贞之臣?

论圣人
不必走出门户,就可以知道天下一切事物,不必靠在窗户看外面,也可以得知天道,
外出旅行走得越远的人,会自觉知道的越少。
所以,圣人只去过一些地方,自然知晓民间一切。只见一些事务,自然清楚明白。只
要一点点作为,圣业自然完成。
圣人没有为自己积累什么,既然是奉献给人民,自己拥有的就越多;既然是尽力给予
人民,自己就更受人民爱戴。
所以天之道,利益万物而不伤害他们。
人之道,必须做一些有规则、健康的、充满正能量的竞争。
圣人不会以己见或分别心来待人处事,而是以百姓想要的一切为政。
良善之人我以良善待之,不良善之人我亦以良善待之,就是善!
信实之人我以信实待之,不信实之人我亦以信实待之,就是信!
圣人处理天下事务,赤诚热心。圣人为天下百姓,全力以赴。
百姓都专注地听闻圣人所言,圣人以赤子之心对待百姓。
做事不为某些目的才去做,行事不为功业才去做,品味也不为满足欲望才去品味。
太大的要修小些,太多的要减少些。面对怨怼,要用宇宙大道之德来包容。
处理困难之事要从容易之处入手,能将容易事做好才能将困难之事做好。要做大事也
要从细小事做起。
天下难事一定得从容易处著手,天下大事一定得从细小处著手。
圣人总是先从细小容易之事做起,不是一下子就想做大事。根基稳固终能成就大事。
那些随便承诺之人必定缺少信用。把事情看得很容易又不准备,必定遭遇很多困难。
所以圣人在开始之时,先认为每件事都很困难,时时戒慎,最后反而无难事了。
有太强烈目的想要有作为的人,往往会失败;
越是执著不放的人,反而会失去。圣人不为任何目的,因此不会失败。
一般人做事,经常到快要完成时反而失败了。所以对待将要完成之事,要如同开始时
那样的谨慎,就不会失败了。
所以,圣人不贪求他所想要的,也不爱难得之金银财宝;教导百姓未学习之事,重视
吸收众人之经验,所以圣人能辅佐万物自然发展,没有做不到的。
弯的就用斧头修直,歪的就把它拉正,洼的就把它填满,旧的就换新,少私寡欲的就
能得,多欲的会被诱惑。所以圣人保持始终如一的态度,引导天下人走向美好之未来。
不固执己见才能全面了解事物之实际面。不自以为是才能明白事物之发展。不自作主
张才能彰显功劳,约束自己不夸耀才能有长进。
古人所说的委屈求全,几乎都是虚伪言语,只有用刚强方法才能矫正。
江海之所以能成为百川众流之王,是因为它处在比百谷低下的位置,才能成为百川众
谷之王。
圣人要能屹立在人民之前,必须让自己宛如站在人民身后,先尊重所有人。
能高居万民之上,必须先谦虚自己的之言语。
能高居万民之上,人民不会感受到威重之压力。
屹立于所有人的面前,人民不会加害他。
天下人都乐于归服他,不会多言议论。也因为圣人无私且谨守大道,天下就没有人能
与他来比较了。
不崇拜贤德名号,使人民不争取虚名。
不标榜难得货物,使人民不去偷盗。
不显现会引起贪欲之物,使人民的心不纷乱。
所以圣人治理天下,要使百姓虚心,要让他们吃饱,要削去他们的狂妄,要强健他们
的体魄。要永远让百姓能打破沙锅问到底,让探索未知而致明白。使自作聪明的人不敢乱
来,约束人民一些行为,天下就没有不好治理的了。
天地是长久存在的。
之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天地不为自己的生存而生长万物,不为自己而为别人,因
此能够长久。
圣人明白这个道理,所以遇事谦逊,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于度外,反而
能保全自身生存。
不正是因为他不为私利,所以能成就他自己。
知道他具有雄才大略,却守著像女性般的谦虚,如同天下之溪流自然汇流,永远不会
离其德性,如回归婴儿般纯真。
知道他是清白光荣之人,却守著他所处之卑下地位,如同天下之山谷,永远怀德而知
足,如回归朴实而谦虚之人品。
道分散开来形成各具特性的器具,圣人体会运用这个道理,才能成为百官之长。所以
完善之制度是不能支离分割的。
我的话很容易明白,很容易实行;但天下竟然没人能明白,没人能实行。
我说的话有中心思想,行事也有根据。正因一般人无法理解,所以不知我的本意。
能了解我所说的人太少了,显示我说的太珍贵了!就如同圣人身穿粗布衣服,内里却
怀著珍贵的宝玉。
知道自己有所不知,是最好的;不知道自己有所不知,是不好的。
圣人没有这些毛病,因为他痛恨这种毛病,所以圣人不会有此毛病。
如果百姓不害怕该害怕之事,更大的灾祸很快就会降临了。
绝对不要把去路狭窄了,而让自己无处去。
绝对不要像厌恶人类一样毁灭众生。
唯有人不遭到天道厌恶,天道才不会厌恶人类。
所以圣人有自知之明而不固执己见;知道自爱而不自认高贵。故圣人能知取舍。
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它却能攻克坚固之物。
坚强之物却没有什么能胜过它,因为它是无法取代的!
所以柔能胜刚,弱能胜强,天下人没有不了解的,只是没能好好去实行。
因此圣人说:能为国家大事蒙受侮辱之人,才称得上邦国之君主;能为国家大事承受
灾难重担的人,才称得上天下之君王。以上所言反过来讲亦同。
纵使和解双方之大怨,还是会有未能消除的余怨,怎能说是完善之结局呢?
圣人必须从调解人的角度介入处理问题,而不是指责人。
所以,接受调解的一方就用公平公正方式解决。不接受调解的一方,就采取强制措施,
以彻底解决。
因为天道无所偏私,不分亲疏贵贱,永远只给有德的善人。
经常看红黄蓝白黑缤纷五色,会使人的眼睛迷盲;经常享受驰马田野打猎的快意,会

使人的心神发狂;经常想拥有难得的珍贵宝物财货,会使人相互模仿;经常吃酸甜苦辣咸
五味,会使人口味爽;经常听宫商角徵羽动听的五音,会使人的耳朵趋于聋。
圣人知道物欲之害,因此治理国事时,首先要填饱人民的肚子,不要人民贪图耳目之
欲,要去除错误的生活习惯,采取圣人的生活方式。
所以圣人经常善于帮助人而不会抛弃人,会物尽其用而不会有浪费,称之为能掌握天
道规律。
修养高的人是修养不足的人的表率,修养不足的人是修养高的人的借镜。
不懂得尊重老师,不爱惜做为借镜,虽有才智,仍是会有很大的迷惑,这就是精微玄
妙的道理。
如果有人为了私欲想要取得天下,我的看法是,他不会成功。
因为天下是至尊至贵至高无比的神圣东西,不是凭个人私欲就可以得到,也不能执著
强取。凭个人私欲去做必定失败,执著强取必定失去。
万物,有先行的,有追随的;有热情的,有失意的;有强盛的,有挫折的,有兴盛的,
有堕落的。因为圣人知这些道理,就会去除过分的、自大的、极端的行为。
论治邦
用正道来治国,以奇巧来用兵,让百姓平安无事,才能取得天下百姓之心。我何以知
必须如此呢?
治理国家若发布太多法令,人民就会越来越不遵守。让人民拥有太多武器,国家就容
易陷入混乱。人民心机多了,奇怪邪恶之事就容易发生。法律制度繁琐复杂,偷盗窃贼就
越多。
所以圣人说,只要我不管太多,不去扰民,人民自然勤劳致富。只要我顺天应人,人
民自然端正品行。只要我虚心恬淡不胡为,人民会自然归正。只要我想著绝不贪欲享乐,
人民自然也会归于纯朴。
为政者能用关怀悯恤的心细致处理邦国事务,人民就过得淳朴安定知足。
为政者若是以严刑苛罚为察查重点,邦国反而会陷入分崩离析状态。
灾祸是幸福之倚靠,幸福却潜伏著灾祸。但有谁真正了解最后结果呢?只要走回正道
即可。
矫枉过正的道理往往会变成奇怪的道理,矫枉过正的良善也会变成妖异的良善。
因此世人蒙昧于邪正善恶之分别,这种日子已经很久了。
所以,为人方正不去分化他人。为人清廉不去刺伤他人。为人正直而不拖累他人。心
性光明而没有偏见。
邦国安定,才容易维持。未有征兆,才容易谋策。脆弱之事,易被分化。微小东西,
容易散失。处理事情要在还没有发生困难之时。治理国家要在还没有发生动乱之时。
合臂环抱的大树,是由小种子萌芽长成的;九层高台是一畚箕一畚箕的土做出来的。
百仞高的地方,是一步步走上去的。
治理世人、事奉上天,最好方法是有所爱惜。只要有所爱惜,人心就归服。人心归服
就是重视积德。
重视积德就没有不能胜任之事。没有不能胜任之事就难以估量他的能力极限。能力难
以估量之人,可以担负治理国家之重任。有这种重积德之人来治理国家,才可维持长久,
此称为根基牢固,生命长久存在之道理也!
大有成就的人会谦虚,乍看好像若有缺失,可以不忌讳地重用这种人才。
大有才华的人也会谦虚,重用这种人才不会技穷。
最聪明的人从不张扬,看起来好像很笨拙。
最丰富也最能发挥的人从不彰显,反而内敛。
最正直的人往往表现得像是委屈附和。
跑动可以克服寒冷。安静可以克服炎热。清廉恬淡不贪求,天下就自然安定。
从前了解宇宙大道者,明白天依大道就会清明,地依大道就会宁静,神依大道就会灵
验,谷依大道就会盈满,侯王依大道就能正确治理邦国。
依此推论,天如果不清明,恐将分裂;地如果不宁静,恐将崩废;神如果不灵验,恐
将歇息;谷如果不盈满,恐将枯竭;侯王如果不重视大道,恐将颓蹶。
因此,尊贵之事物要以低贱为根本,高尚之事物要以低下为根基。
因此那些侯王们都要谦称自己是孤王、寡人、没本事,难道这些称呼都是低贱与低下
之本吗?不是的。
我用车子来比喻,如果要算车子的零件,当然很多,如果要算车子的数量,只有一部。
所以,高贵之人不要将自己看成宝玉般尊贵,不要将他人看成石头般低贱。
为政者少发号施令,让人民自然作为。
再怎么刮风也不会刮整个早晨,再怎么下暴雨也不会下一整天。
是谁令刮风下雨的?就是天地啊!天地尚且不能让风雨持续很久,更何况是人的政令
呢?所以人们在行事之时,面对有道之人,就以道来互相讨论。面对有德之人,就以德来
互相勉励。面对失意俗人,就以同理心去安慰。
遵循德原则者,同时也得道;失于德者,同时也失道。
努力研究学问的人,会日益增进知见。努力听闻求道的人,会日渐减损执著。
执著减损到最后就无所造作,回到无所执著的初始境地,就是混沌自在了。
回复自然初始的心态,竭尽所能去学习,不会有任何可担忧的。
要取得天下之人,必须顺著道去取得。若是以私欲之心生事扰民,便无法得到天下。
所以说,用道治国的人不是教人民如何精明,而是要他们质朴如愚,不要违背初心。
人民之所以难治理,就是太巧诈了,太自以为聪明。
用崇尚机巧智慧来治国,百姓就变得贼头贼脑,反而是邦国的祸害。不以机巧智慧来
治国,才是邦国的德呀。
永远记得这两者就是治国的重要法则,就叫做玄德。
玄德既深遂又幽远,和一般世俗事物截然相反,才能获得大顺利。
最好的为政者,能行不言之教,百姓能自化,只知有此圣君而已。
其次的为政者,能得到天下百姓的亲近与称赞颂扬。
再其次的为政者,以刑政与赏罚去治理,人民畏惧他。
最差的为政者,只会以权术愚弄人民,使人民轻蔑他。
为政者诚信不足,人民就不信任他。
要谨慎呵,君王的任何言论都很重要。
事业完成了,人民不晓得这是为政者的功劳,反而说:“是我们自然做成的!”这才
是最上等的为政者。
百姓之所以会陷于饥饿,是因为要上缴的粮食税太多了,所以会饥饿。
百姓之所以不好治理,是因为统治者过于造作,所以人民不好治理。
百姓之所以不顾死亡,是因为他们求生欲望非常强烈,所以不怕死亡。
只有那些不为了生存去拚命的人,才是真正看重自己宝贵生命的人。
为政者要倾自己的智慧为人民设想周全,勿使人民还要陷入分辨、选择的困境,人民
就会拥有百倍的利益。为政者要绝弃所有虚伪诈术,让人民复归孝慈之本性。为政者要断
绝心机,不让人们投机取巧,盗贼就会自然消失。
用以上三句原则来做事,还是有不足的话,就需要用命令或是呼吁人民遵循:保持朴
素、态度谦虚,减少私心和欲望。
厚重是轻盈的根本,清静是躁动的主宰。
所以君子终日在外旅行,也不远离其乘载生活必需品的车辆。
只有负责安全系统的军官,虽然不在办公之时,也显出持重与沉静。
如果拥有万辆兵车的君主,不以自身为重,轻则会失去邦国,躁则会自取灭亡。
如果人民永远不怕死,还怕你用杀害来恐吓吗?如果人民永远害怕死亡,那么做此事
者,为政者将会拘捕并杀死他,还有谁敢再为非作歹呢?如果人民永远害怕死亡,就永远
有司法官这种掌管杀人之事的人存在。
若不是在司法官命令之下去杀人,就如同代替刽子手去砍人。而代刽子手去砍人的人,
很少不伤到自己的手。
小邦国,人民少,纵使有十倍、百倍人力之器械也不会用到,人民尊重自己的生命而
不会随便远徙外地。虽然有车有船,空著它也不会去乘坐。有盔甲兵器,放著它也不会陈
列出来。让人民体会结绳记事那时文明萌芽时代的欢乐。
品尝甘甜食物,穿著美丽衣服,乐享文雅风俗,居住安适处所。与邻近邦国互相远望,
鸡犬叫声能够互相听到,人民安居乐业生活满足,活到老死也不会想搬家。
为政者必须以祭献新杀鸟兽般诚心去治理天下,方能使人民安居乐业、和气致祥。
即使有些人行为诡异,也不神秘。并不是他们诡异而不神秘,而是他们表明自己不伤
害人,圣人也不伤害他们。彼此互不伤害,所以能相互有德,得到对方的信任。
大邦应如居于江河之下游,方能成为百川汇集之归处。如同天下雌性动物,以柔弱安
静自处,常胜过雄性动物的刚强躁动,为了要安静,所以谦柔!
所以说,大邦能谦卑自处,以诚信有礼对待小邦,就能取得小邦的信服。
小邦能谦卑自处,以诚信有礼对待大邦,就能取得大邦的利益。
因此,有的是处于谦下以取得,有的是处于低下而获得。
大邦没有过分要求兼培养小邦的人;小邦没有过分要求,只多配合大邦。
双方都获得自身所要之事物,所以,越是大且强之邦国,更应居下谦虚。
段。

论军事
武器是不祥的器具,人人都讨厌,有私欲之为政者也不会使用它。
所以说,武器也不是君子使用的器具,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用。
把锋利兵器收拢不用才是上策,也不用去赞美。若是赞美兵器,会乐于杀人。乐于杀
人,是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的。
君子家居会重视左侧尊位,用兵打仗时重视右侧尊位。
所以吉庆之事以左为上,凶丧之事以右为上。地位较低的偏将军居左位,地位高的上
将军居右位。这说明军礼是以凶丧之礼仪来看待。
杀很多人的将领当以悲哀心情,用丧礼位置来安排,战胜之一方也要用处理丧事那样
的礼仪来处理。
掌权者喜欢运用奖惩做为治国的手段。原本是张开的却要翕合,原本是坚强的却要弄
得柔弱,原本是要参与的却把它除去,原本是要给予的却把它夺去;这些都是小聪明的手
柔弱胜过刚强,鱼不可以脱离水渊,邦国最重要的利器不可以拿来夸示于人。
知晓运用宇宙大道去辅佐国君的人,不会仗恃自己的兵力强取天下。
善于用兵者,任务就是捍卫邦国而已,而不是强取他邦。
能捍卫邦国而不侵犯邻邦,能捍卫邦国而不骄狂,能捍卫邦国而不自夸。此称为:捍
卫邦国而不争强。
用兵有个训言说:我不敢主动挑战,只是被动应战;我不逞强前进一寸,宁可后退一
尺。像这样的打仗行动,不像杀气腾腾的征战。虽然高举臂膀,也没有出手的模样。手里
拿著武器,也没有出兵的样子。能够做到这样就天下无敌了。
最大的祸害莫大于战争时不知如何适从地应战,不知如何适从地应战,就会丧失该保
卫的家国。
因此,实力相当的两军对阵,哀悯天下苍生才出战的人,方能得到胜利!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6,193评论 6 49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2,306评论 3 39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2,130评论 0 353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8,110评论 1 292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7,118评论 6 38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1,085评论 1 29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40,007评论 3 417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844评论 0 273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5,283评论 1 31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508评论 2 332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667评论 1 348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395评论 5 34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985评论 3 32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630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797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653评论 2 368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553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论治邦老子:我也谈论不少治理邦国的理念。首先要“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吕尚:“以正治邦”的“正”是指...
    飘渺55阅读 91评论 0 1
  • 论圣人老子:现在开始来谈谈“圣人”。我说圣人:“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规于牖,以知天道。其出也弥远者,其知弥少。”...
    飘渺55阅读 80评论 0 1
  • 论道在天地形成之前有一种存在状态。没有声音!没有形象!独立存在,无边无际,可以是天下万物之母。我不知它叫做什么,称...
    飘渺55阅读 37评论 0 1
  • 论军事老子:最后谈一谈军事,这也是治理邦国的重要事务。“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吕尚:本章较...
    飘渺55阅读 75评论 0 2
  • 第一章 原文: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
    暂且无名阅读 492评论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