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蚤子。”
我是因了这句话,而得知这个世界上有过张爱玲,民国时期那个鼎鼎大名的女作家。
闲闲的几个字,精妙而尖锐,并带点苍凉与无奈,一刹那就收住人心,没有不立马爱上的。
但,我却没有因此去搜罗她更多的文字,只看过她的《红玫瑰与白玫瑰》,依稀记得也看过她的长篇小说《半生缘》改编的影视剧,也就仅于此了。
今次挑了她的传记看,说来也是巧合,原本要看梁启超的《李鸿章传》的,可那清末的文言文,于底子浅的我实在看不动,就随手翻了《张爱玲传》,一看,才知李居然是张的外曾祖父,惊讶得不堪。有如此显赫的先辈,似乎注定张爱玲天生就才气逼人。
当然,除了天赋,张爱玲其实非常勤奋刻苦,无论是读书还是写作,都兢兢业业,付出于常人百倍的努力,从不辜负上天的眷顾。她的目标也非常清晰,从她那家喻户晓的金句“出名要趁早”,就可知晓。事实上也如她所愿,不到二十岁就一举成名。
仅仅是为了名吗?当然不是。张爱玲深知钱的好处,也深知自己赚钱的本领是写作,而出名才能赚到更多的钱。虽然她对世界刻意保持距离,却对钱抱有入世的态度。在她离世后,她的账户仍有35万美金,可见她爱钱也会赚钱,可以说她是拼了命地去写作赚钱的。所以啊,但凡有所成就的人,无论为名为利,或造福他人,没有一个不是付出了99%的汗水的,天赋不过锦上添花。
虽然才华横溢,但张爱玲的一生其实也是不幸的。两段恩怨纠葛的婚姻不说,离开大陆后穷困潦倒,求发展却又不那么顺利,尤其是在美国文坛上终不得志,令她心灰意懒。而为了生存,她只得委屈自己,从事诸如翻译和研究类的工作,让她不得不在人与人的交接中失掉生命的欢悦。到晚年时却又一个人孤独终老,死后7天才被发现,以凄凉的方式结束了风光而又落寞的生命。
张爱玲成年后的种种际遇,似乎都在重复着她童年的不幸。她的童年几乎都没得到过什么温暖,读初中时,父母就离了婚。母亲远赴海外留学,父亲续娶,对她少有关怀,也因一次父亲对她的关禁闭,几乎让病中的她丧命。于是,她愤而出逃,从此与较为亲近的姑姑同住,再也没有回过父亲的家。
心理学家认为,童年会影响人的一生,原生家庭带给人的创伤,几乎无法愈合。
张爱玲自我封闭的性格,伴随一生的咬啮性烦恼,婚恋的不幸,以及长期逼于生活的窘迫,都与童年不无关系。所幸的是,她没有让自己陷于苦难中不可自拔,更没有成为苦难的一部分,而她的才华,更没有因此凋零,即使她远在美国,都不能阻止国内一拨又一拨的张迷涌现。
如今,隔了半个多世纪,张爱玲的文字读来仍令人触动、着迷,爱不释手。惊叹于她造词遣句的收放自如,惊叹于她对人性的深刻洞悉,惊叹于她构造故事如此悲凉却又不乏质感。真不愧是民国四大才女之一!
嗯,看完张爱玲的传记,我心里便有了一个想法。待传记主题阅读看得差不多,就把一两个月的空闲时间,交与她的文字,好好品味其清高、脱俗、灵动、冷傲,彻底而又决绝的神韵。
另:我读的版本是余斌所著,在读到其分析张的作品时,好几次忍不住跑去一睹为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