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都在忙活啥?
经常有老辈子人感叹:以前科技虽然落后,可是民风淳朴,现在不一样喽?看小说电视剧,似乎古代人比咱们单纯,也比咱们高尚。真的吗?他们都在忙活啥呢?
儒家文化的圣人孔子说:君子求仁义,小人(普通人)求名利。可见,在那个时代,大部分人都在追求名利,也就是金钱和声誉,只有很少一部分人(君子)在追求仁义。
有个人不同意,他说全天下人都在追求一个字:钱。谁这么说?司马迁在《史记 货殖列传》当中写了一句话,成了千古流传的名言:天下熙熙皆为利往,天下攘攘皆为利来。意思是说,大家忙忙碌碌一副很匆忙的样子,其实都是为了赚钱发财。
啊?这不跟咱们现在是一样的吗?
而且,从那时起到现在,人们就在争论一个问题:我们活着该忙活点啥呢?
你看,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有百家争鸣,跟西方古希腊古罗马时代的哲学繁荣差不多在同一个时代。咱们在争论该不该追求名利的同时,人家同样也在关心这个问题。
我们是不是可以得出结论说:出名和发财这两件小事儿是人类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呢?
两大阵营:名人PK普通人
全人类都关心名利,但在这个问题上,有个巨大的鸿沟。不,不是中国人和歪果仁的差异,而是大名人和大哲学家跟咱们这些凡夫俗子的差异。怎么说呢?就是无论孔子还是历史大家司马迁,都跟外国哲学家一个鼻孔出气,唠唠叨叨地不断强调:要淡泊名利。而普罗大众,无论是外国人还是中国人目标都很一致:执着地追求名利,抓到之后坚决不撒手。
于是两个阵营就形成了。我们普通人关心怎样才能发家致富?如何能够为自己和子孙挣下一份家业?自家的存款是放在银行利息高呢还是拿去投资理财?关心出名跟钱财,我们的焦点是在想办法获得这两样东西。
但哲学家讨论出名跟钱财,却在跟大家伙儿唱反调:如何才能避开出名和钱财?怎么解决出名跟钱财带来的烦恼呢?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我们拿斯多葛哲学家来举个例子对比一下,大家就明白了。我们都知道这几年出现的网红现象,一款销售平平的口红,被李佳琪一推荐,立刻身价暴涨,供不应求。罗永浩多次创业,最后负债四个亿,可是直播带货不到一年就赚了两个亿。再说在某宝直播间卖火箭,四千五百万标价的火箭居然瞬间卖掉了。
我们普通人看网红,看到了什么?我们看到人家出名了,看到人家赚钱了,看到人家一夜暴富,从此过上了我们自己向往的美好生活。于是,我们也心动了,拼命想学习,也想找机会成为这样的人,也想过这样的日子。
圣人和哲学家们可不是这么看的,他们看到的全都是出名和钱财带来的人生麻烦。比如有些人想:这些出了名赚了大钱的人跟大家伙儿都差不多,也没多只眼睛多个鼻子啥的,凭什么就名利双收呢。于是,有些人就开始生气,甚至嘲笑为难出了名的人。你看大衣哥朱之文,不就是翻唱了一首歌就出名了吗?现在,全村人都跟他借钱不说,还挤兑他嘲笑他。
真要是细数出名和钱财带来哪些麻烦,那可就多了。还记得考上北大的女孩吗?一句话就被人骂上了热搜。杨丽萍吃个火锅被骂上热搜,歌手曲婉婷发文被骂上热搜。连水稻种植专家袁隆平这样的科学家都能够被骂上热搜。
我们普通人站在名利的前方,看到的都是名利带来的好处,而圣人哲人却站在名利的背后,看到的都是名利暴露的人性丑陋。
于是,奇妙的一幕出现了:当人们为了追求出名和钱财不顾一切的时候,圣人和哲学家们却在一边泼凉水,说风凉话:出名和钱财就像迷雾,来得快也去得快。
人生大赢家们到底在追求什么?
你可能会说:唱高调谁不会啊?这些人说得比唱得还好听,不过是做样子罢了。哎,还真不是这么回事儿。我们来看看这些大哲学家自己是怎么做的?著名的斯多葛哲学家马可,出身贵族家庭,却一辈子穿着粗麻衣服,每顿饭吃得比普通人还简单。当时的古罗马正处于繁盛时代,大家过着非常奢侈的生活,但马可一生都过得非常简单朴素。
中国历史上这样的人也很多,可不是个别的例子。大家都知道唐朝大诗人李白,他非常有才华,而且不受富贵和功名利禄的诱惑。有一次皇帝下旨招他上朝,李白刚好喝醉了,他对来人说:等我睡醒了再去。于是真的倒头呼呼大睡。
还有大诗人陶渊明,做了81天七品县令之后,把自己的乌纱帽直接挂在大门口然后辞职不干了。用现在的话说,陶渊明当着县级干部,拿着公务员的待遇,却任性裸辞了。
原来这些人真的是淡泊名利,想法跟我们普通人不一样啊。那么问题来了,这些人不求出名和钱财,他们到底在追求什么呢?
斯多葛哲学认为:人生最重要的东西就是内心的安宁。只要找到了内心的安宁,就能充实而幸福地活着,才能在死亡来临时坦然面对而不是后悔万分。什么是内心安宁?说白了就是心里面踏实。有一句话说:白天不做亏心事,夜晚不怕鬼敲门,说的就是心里面踏实这个道理。
公元前300年,古希腊处于城邦时代,在时间上相当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希腊的政治和军事已经衰落。于是各家学派纷纷走上历史舞台,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人们的生活观念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一是享乐主义盛行,听从欲望追求物质;另一个极端是犬儒主义,讲究清心寡欲、放弃各种物质享受,目的是为了获得灵魂上的自由。
在追求纯粹的物质还是追求纯粹的精神之间,斯多葛哲学走在中间:一方面肯定合理的欲求,另外一方面又提醒我们不要放纵欲望。这种观点,颇有儒家思想的君子风范。
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
千百年来,各路高人不断讨论人生的重大课题:怎样才能过好这一生?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生老病死该如何面对?斯多葛哲学的答案极其简单:内心踏踏实实才能好好地活着,追求内心安宁,即使面临变故、衰老和死亡,一样可以安然接受。
老子在《道德经》经里说:大道至简,就是说深奥的人生难题,其实说出来,都很简单。从这个角度看,斯多葛哲学提倡内心安宁,的确就是人生真理。
杨绛在她的散文集《走在人生边上》这么写道:“我今年100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前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污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细想至此,我心静如水。”
人活一辈子,到底该忙活些啥?你选对了吗?是不是也能像杨绛先生一样,越老越平静?越活越漂亮呢?
好了,《像哲学家一样生活》今天就读到这里。
我是王小喵,先关注再阅读,养成好习惯。
我们下篇文章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