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墨花
2014年,一位80后妈妈生下宝宝,产假期间,她一边带孩子一边在网上分享育儿笔记,收获了很多妈妈的喜欢和鼓励。产假结束,她辞去了保险公司的工作,注册了公众号,开始了自媒体人生涯。
她就是年糕妈妈,如今,她创办的自媒体平台订阅用户过千万,获得了近千亿的融资,成为了育儿领域最大IP之一。
年糕妈妈说:“要跳出一个舒适圈去做一件全新的事,是需要挺大勇气的。有想法的人很多,能做出改变的人很少。但当你勇气足够大时,任何东西都拦不住你。”
她的勇气来自哪里?肯定不是盲目自信,而是早早看到了自媒体的红利和趋势。
为什么有的人连过好当下都难,有的人却能够看到未来?在《理解未来的7个原则》这本书中,作者将这种预测未来的能力叫做远见力。
作者丹尼尔·伯勒斯自身就具备这种远见力,他是一位未来学家,也是科技发展领域的咨询大师,不仅为财富500强企业的CEO们提供经营建议,自己还经营着6家企业。
另一位作者约翰·戴维·曼是一名畅销书作者,25年间写作了多本关于商业、领导力以及成功法则的书。
远见力是少数行业精英、金字塔顶端的人才具备的能力吗?作者认为虽然只有少数人懂得如何使用闪现的远见力,但实际上这是一种感性认识,是一种可以开发、细化、强化的技能。
说白了就是作为普通人的我们,也可以通过训练具备这种远见力。这本书就给我们提供了可操作的方法论,无论是企业的崛起还是个人的逆袭都非常适用。
1、生活不只是处理危机,而是把握契机
丹尼尔·伯勒斯曾在全世界各地演讲多年,他发现听众有一个共性,那就是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忙于处理危机。
这也是当下职场人的困惑,有忙不完的琐事,一会领导来要策划案,一会实习生来请教问题,一会客户打电话来咨询,关于规划、思考、沉淀这类事情,永远被无限期推后。
每天疲于应付当前的危机,没有时间去思考未来的趋势,甚至陶醉于当下的成绩,那么更大的危机已经潜伏在身后。
当年,诺基亚手机一度拥有全球超过40% 的市场份额,可以说占据着统治地位,令所有手机商望尘莫及。
当诺基亚还在生产以键盘和手写笔为交互方式的手机时,乔布斯推出了第一代iphone,开创了智能手机的触屏时代,局势瞬间逆转。
在诺基亚被微软收购的记者招待会上,当时的CEO约玛·奥利拉说:“我们并没有做错什么,但不知为什么,我们输了。”
虽然没有做错什么,但是输在了没有抓住未来。
今年1月,河北唐山市的地方政府取消了当地各个路桥收费站。一位收费站的大姐去讨说法,她忧伤地说:“我今年36岁了,我的青春都交给收费了,我现在啥也不会,也没人喜欢我们,我也学不了什么东西了。”
大姐说得振振有词,我却为她捏一把汗。时代已经变了,哪里还有能让人干上一辈子的工作,即使真的存在,也要做好随时能走的本事。
因为这个时代在抛弃一家企业或一个人时,根本连一声招呼都不会打。
改变若来自外在的环境,我们就只能疲于应付,忙于灭火,永远不可能具有远见力。那我们该怎么做?《理解未来的7个原则》这本书中给我们提供了思路:
第一步:停。不要只想着加快脚步,而是要放慢速度,停下来思考,做一个具有洞察力的人。
第二步:看。看未来,试着问问自己:未来的半年、一年、三年乃至十年,我将面临什么问题?若要比别人快一步,我该怎么做?
第三步:听。倾听直觉告诉你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当你具备洞察力,掌握了行业趋势、周期性变化等因素后,直觉会越来越灵敏。
忙于应付眼前的危机,终将失去对未来的掌控权。唯有把握契机,才能避免被时代抛弃。
2、孤独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随波逐流
墨守成规者,注定只能原地踏步,甚至走退路。其实,人前进真正的障碍,并不是因外在的条件或环境,而是人内在的态度。
大部分人之所以不愿意改变,会因为被人流推着前进很有安全感、很安逸,主动改变是自己找麻烦和不痛快。
但站在金字塔顶端那1%的人物,从来都不是靠随波逐流到达的。恰恰相反,他们喜欢逆着人流走反路。
最典型的是巴菲特,他那句“别人贪婪的时候我恐惧,别人恐惧时我贪婪”,堪称经典。
马云也是如此,2003年,马云创立了淘宝网,当时无数人质疑网购是骗钱的,但马云坚定地走了这条路。接下去的事大家都知道了,网购逐渐成为一种寻常的生活方式。
当众多创业者疯狂地涌入电商这条路时,马云再次不按套路出牌,他宣称“纯电商时代已经过去”,提出了“新零售”的概念。
当所有人茫然不知所措时,阿里已经快速布局,不仅入股线下零售企业如百联集团、三江购物、联华超市等,打造了盒马鲜生,还推出了无人超市。
跟大多数人反着走,反其道行之,也是远见力的一种表现。《理解未来的7个原则》这本书指出:逆向思考这一策略往往能以惊人的速度揭示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化无形为有形,甚至能解决你浑然不觉的问题。
不仅企业发展如此,个人职业发展也是如此。
10年前,银行、公务员、事业单位是热门行业,毕业生挤破脑袋想进公家单位;10年后,互联网+、人工智能、文化产业成为行业新宠。
2009年,桌子正在读大学,南航在他大学所在地有一次招聘会,他立马抓住机会,在2000多人的面试中过五关斩六将脱颖而出。
那一刻,他仿佛拥有了全世界,他老爸向外人提起儿子的职业时,满脸的自豪。
可工作后,他看到了这份职业的弊端,比如昼夜颠倒的上班时间、无理取闹的乘客、只有打牌喝酒没有进步空间的下班时间。
当他打算辞职时,同事纳闷,父亲生气,所有人都不解:“放着好好地铁饭碗不要,你出去能做什么?”
离开体制是孤独的,也是艰辛的,他熬夜写文案、拿着合同全国各地跑客户、从零开始创业,经历了太多波折,好在一步步朝着自己想要的方向。
如今,他是一名内容创业者,坐拥众多粉丝和一篇篇10万+,买了房买了车,还成了大学的外聘教师。
而他的同事,依旧上班组织旅客登机,下班回到很小很破的宿舍打牌喝酒,日复一日过着一眼望到头的日子。
逆着人流走注定孤独,但总好过在温水中被煮地失去知觉。
3、跳过眼前的困惑,你才能主导未来
很多人会说,谁不想预测未来呢?可是我连当下都过不好,眼前的麻烦和问题都处理不掉,哪里有时间和心思去想未来。
天天加班依旧有做不完的工作、难缠的客户快把人折磨疯了、工资太低快干不下去了……
到底该怎么办?《理解未来的7个原则》这本书告诉我们,试着跳过眼前的问题。当然,这并非否定、回避和拖延,而是另一种选择。
因为眼前的这些问题,并不是我们面对的真正问题,不过是迷惑我们双眼的障碍物罢了,真正的问题隐藏在这些问题的背后。
加班或许是因为效率不高,眉毛胡子一把抓却没有重点。客户难缠或许是没有找对客户,也可能是自己不善沟通;工资低就更不用说了,从本质上说,收入和能力基本是匹配的,若实在被老板低估那也可以换一份工作。
跳出眼前的问题,你将收获另一个自己。
艾伯特·戈尔是美国的一名政治家,当了8年的副总统,2000年,他参与总统竞选,在结果公布前,他甚至已经开始庆祝胜利。
可惜,他落选了。够倒霉吧,可戈尔属于有远见的人,他直接绕开了这个问题,离开了政坛,去追求自己喜欢的环保事业了。
没想到,他居然做得很好,不仅成为了国际上著名的环境学家,还凭借《难以忽视的真相》这部环保纪录片和同名书,获得了艾美奖、格莱美奖、奥斯卡奖甚至诺贝尔和平奖。
一个人能走到什么高度,并不是看他现在站在哪里,而是看他眼光所能及的高度。
你看向哪里,你就能去往哪里。
当戈尔将眼光从总统的位置转移向全球的环保事业时,他收获的是另一种丰富的人生。
你要主导自己的未来,而不是深陷眼前的泥潭。将自己投射到未来,从未来的高度看看现在的自己,去洞察、去预测、去改变。
具备了这种远见力,无论你当下身在何处,都不会过多地纠结于眼前的困惑,因为你笃定未来,目标清晰,你知道自己终将过上想要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