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亲爱的书友,今晚和学勇每天读一本书是第448天,第448本,今晚我们要分享的是刘墉先生所写的《不疯魔不成活》。不疯魔不成活,是指不到了走火入魔之道是不能将人物的各方面表现得淋漓尽致的.它出自陈凯歌执导的电影《霸王别姬》里段小楼两次用以评价程蝶衣的台词中。主要是用来形容做事专注达到了痴狂的程度。这句话现在在网上已被广泛使用。
当我20几岁左右的时候,在读者文摘中所多次看到作者所写的散文,他对很多细节的刻划之入微,温暖着人心,所以这本书也被称之为“刘墉最暖心的散文集”。在我读这本书之前,我总以为刘墉就是一位儒雅、淡定的中国传统文人的形象。等到我看到越久的时候,发现,这六个字跃然之上。
他是一名画家,在他家里面,甚至有很多动物的手脚,甚至他的夫人都说幸亏你不是画人物的画家,否则的话,没有什么模特愿意画。书中,有很多他所画的动物的解剖图,让我们想起了达芬奇,为了那个画鸡蛋的故事,为了追求细节,他不断的写生,不断的观察和结构。我想起来在趵突泉里面,有一个画家的展示,里面就展出了他练习虾的工笔的画法。所以我们看到了每一位取得成功的人士背后,实际上有了极大的努力,正如同说,不疯魔不成活一样。
今天对我来说是一个内观日,我是在2011年在我的工作调整的过程中,然后去了福建,进行了10日的内观,今天是我在11年内观之后,第一次一天时间做了两次的精进1小时,所谓的精进1小时指的是打坐工作保持不变1小时。在这过程中,我特别的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打动我心。实际上和我今天的内观体验是一样的。当我们获得了对很多事情的洞见或突破的时候,之前实际上我们是经历了亦乎寻常的艰辛和痛苦。书友中如果有日常打坐的朋友会了解,打坐1小时不动会让身体有疼痛或者不适的感觉。这个过程中,如果你放弃,就意味着你不会获得更多的突破。当然,只是这样的一个动作,也不必然会产生突破。
我们在讲回这本书,书中把刘墉称之为“刘墉现象”所谓的刘墉现象指的是他仿佛就像咱们今天所说的斜杠青年一样。所谓的斜杠青年指的是有多种技能,并且技能非常之纯熟。刘墉是著名的画家、散文家、作家、演说家,他的儿子甚至获得了超级演家非常好的名次。实际上,我之所以看到这本书,一方面是因为这个书名,正是因为我在10点读书看到了他的儿子所讲的心理课。所以我就很好奇,一门两代,如此之优秀,背后是什么呢?
在书中的后记里面,有一位学者讲到:刘墉的作品中所感受的那个暖心的情感,它的源头实际上来自于生命的记忆。在这本书中,刘墉展示了他的很多画作,而那个画作几近写实。就是他几乎是根据自己的生命的记忆,小的时候和父亲在一起,经过的花,见过的人,走过的路,看过风景,种种的一切把他归于画作之中。而且他在另外的一些作品中,我们可以深刻的感受到既所流畅的类似民国的从容儒雅之风。刘墉是1949年出生于台湾,在大陆的话,应该属于和共和国同龄的一代人。在台湾长大的他,其学养和文化素质可能与我们不同,他可能并不存在着文化的断层。
所以就像刘墉一样,他几乎展现出全才的风貌。刘墉在中国大陆影响深远,一方面是因为他多次探访大陆,写下很多散文,做下很多画作,在中国各地的展出。同时,我们也看到他还捐献了40多所的希望小学。在刊物上,开设专栏。我们很多人,包括我接触刘墉实际上就是有他的专栏散文所了解的。而所有的这一些实际上是一种文化的交流,也是心灵的漫游与寻根。
前几天,我听马东曾经讲,他说: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是来自于作者的焦虑。而他的作品就是为了给这个焦虑找到一个出口。而在刘墉看来,他写的文字,文字的倾诉,画的画,是为了化解心灵的伤痛。
我读到这里,联想到马东所讲的对峙人类每一个自己的焦虑。我在想,对我来说是什么呢?我想可能每一个人,都需要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方式来面对焦虑,甚至面对恐惧,来化解和疗愈自己内心的伤痛。
刘墉所找到的是文字和绘画。我刚才想,现在对我来说,实际上,就是打坐。刘墉说:文学需要时间阅读,绘画也是需要时间阅读。我们看他的画,几乎就像一篇散文,在讲一个故事。画不仅是一个空间的艺术,也是时间的艺术。
古人说:画要可以观,可以游,可以居。著名画家张大千甚至有一个画室取名叫“可以居”,所以的可以居,他认为一幅画如果你能够居住到画里的时候,你甚至能够看到画里面见不到的东西。而刘墉的画有一个特点,就是用童心创作。他说他用童心创作,而童心为了化解内心心灵的伤痛。在画画的时候,他会在树里偷偷加只小猫头鹰、藏一只小熊,还有猫打架,狗撒尿,甚至他裱画的师傅都为此迟迟不交见,目的是找出他藏在画里的小东西。
不疯魔,不成活。刘墉的理解是:如果不疯狂着魔的话,就很难有成就。他说,他不敢说自己有成就,但是对于文学和绘画,却十分疯魔。曾经因为时间有限,他想做一样,但却发现,失去了任何一项,就是完整的他了。对刘墉来说,写文章的时候,他会想着画画。比如我们读刘墉的作品,画面感非常强,对细节,对整个画面的描述,让我们觉得他的小说,他的散文就是个画面。甚至他会用拍电影的方式想有动作,有声音、有色彩。在平淡中有刺激,在美好中有卑弥。当年,他为了画龙山寺,他一次次的去写生摄影,采访当地的老人,甚至把照相机伸到了篱墙外面拍照。
这张照片就是刘墉作品的代表作,体现了刘墉的绘画风格,近乎写实的作品中,透漏其内在的细节、画面宏大细微。而且这一切源于他童年的温馨回忆。所以这幅画又叫“深情月夜”。
他的文字清雅、自然,常常疗愈人心。在刘墉的作品中,更多的流露出他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文人气势的渗透。看起来都是生活的细节,但却满满的爱意和情怀。比如他自己住院出院需要喝粥的时候,作为做粥,想起当年父亲喂饭的情景。父亲对他挥挥手,叫我爬上床,跟他盘坐着,又怕我摔下去,一手搂着我,一手喂我吃,粥很烫,医院里没有两个大碗可以用来降温,父亲就用勺子一点一点在稀饭的表面剐,那瘦的像干柴的手直抖,但是只要把勺子落到稀饭上,就不抖了。非但不抖,还像抚摸般,很细腻、很温柔的一圈一圈的剐,每次只剐一层,再吹吹,再放到我的嘴里。
我想我们曾经都有这样的体会和体验。我们为人父母,我们孩子小的时候,也曾经这样做过,这就是亲情所带给我们的温暖,而刘墉把这份感情写在文字里。
如同刘墉在这本书中所说的,文字、画画都需要时间,而对我们现代人来说,仿佛时间总是不够用。今天我在思考,我们的时间真的是不够用吗?或者说我们的时间花在哪里了?也许我们需要记录和思考一下我们的时间该做什么事,对什么人。人生很长,长到我们也可以像刘墉一样,做这样的斜杠青年;人生也很短,短到我们已经很多东西可能都来不及了。所以让我们再次的叩问自己的内心,去了解自己用什么方式来化解自己的焦虑,来抚平自己内心的伤痛,让美好在当下和未来涌现。
这幅作品适合我们放在手边,当我们心烦气燥的时候,来看这本书,清静淡雅、淡定从容、看人间冷暖,看世间美好,以一个更加坚定、宁静的心来面对这看起来纷杂的世界。
祝福大家,无论如何繁忙,守住自己的心,美好长伴,祝福大家!
想读更多的书却没有时间?
关注本账号,或者微信关注和学勇每天读一本书。
每天推送一本书的精华给想读书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