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置疑,巴菲特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投资家,无愧于“股神”的盛誉。他的伟大从何而来?在本书作者看来,这其中只需要看两个简单的变量:相对跑赢大盘和持续时间。
巴菲特管理资金的时间横跨65年之久,可以划分为两个时代:一是1956~1969年管理巴菲特投资合伙企业时代;二是管理时间更久的伯克希尔时代。
1.早期合伙企业阶段
巴菲特年仅25岁时,仅投入100美元开创了合伙企业。1956~1969年,巴菲特的合伙企业年回报率达到29.5%,比道琼斯指数高出22个百分点。在合伙企业成立之初,投入的每10000美元,在1969年结束之时,扣除管理费之后,成长为150270美元。同期,如果投到道琼斯指数上,只成长为15260美元。在上述期间,道琼斯指数有五年回报为负数,但巴菲特从没在任何一年亏损过,而且每一年都击败指数。
2.伯克希尔-哈撒韦阶段
1965~2012年,伯克希尔的每股账面价值从19美元上升到114214美元,年回报率达到19.70%。相应地,标普500指数(包括分红在内)年回报率为9.4%。在这48年里标普500指数有11年亏损纪录,几乎占到1/5的年头,伯克希尔仅有两年为负。
如此惊人的投资神话,巴菲特是怎么做到的呢?这本书对巴菲特的投资哲学进行了总结分析,读完后我们可以得知,“巴菲特之道”最核心的几点其实就是:
买股票就是买企业(投资应该是分析企业而不是分析股票走势)
留足安全边际(购买的股价尽可能更多的低于企业价值)
集中投资(把鸡蛋相对集中地放在精挑细选的优质篮子里)
长期持有(耐心、时间、理性)
一、买股票就是买企业:购买企业的12个坚定准则
巴菲特认为在投资时要以企业分析师的眼光,而不是市场分析师的眼光,也不是宏观经济分析师的眼光,更不是股票分析师的眼光。这意味着,巴菲特首先是一个企业家,他选择企业有12条准则。
企业准则:企业是否简单易懂?企业是否有持续稳定的经营历史?企业是否有良好的长期前景?
管理准则:管理层是否理性?管理层对股东是否坦诚?管理层能否抗拒惯性驱使?
财务准则:重视净资产回报率而不是每股盈利;计算真正的股东盈余;寻找具有高利润率的企业;每一美元的留存利润,至少创造一美元的市值。
市场准则:必须确定企业的市场价值;相对于企业的市场价值,能否以折扣价购买到?
1.企业简单易懂
巴菲特了解旗下所有企业的营收、成本、现金流、劳资关系、价格弹性,以及资本配置的需求,他只选择在他智力范围内能够理解的企业。投资成功并不是靠你懂多少,而是认清自己不懂多少。“在自己的能力圈内投资,这并不是圈子多大的问题,而是你如何定义圈子的问题。”
华盛顿邮报、盖克保险公司、大都会、可口可乐、富国银行、通用动力公司、美国运通、IBM、亨氏食品,这九大企业的业务模式都很清晰明确。
2.企业具有持续稳定的经营历史
巴菲特不仅规避复杂,他还规避陷入麻烦的企业,经历重大变化的企业会增加犯错的可能。最好的回报来自多年稳定经营提供同样产品或服务的公司。巴菲特几乎不关注热门股,如果一家企业展示了持续稳定的经营历史,年复一年提供同样的产品和服务,推测其持续成功就是合理的。一个合理价格的好企业,比便宜价格的坏企业更有利可图。
3.企业具备良好的长期前景
巴菲特把企业分为两类:少数伟大的企业和多数平庸的企业。
他定义特许经营权企业的特点:被需要或渴望;无可替代;没有管制。
这种公司具有价格弹性,它令企业能够获得超出平均的资本回报。这些伟大的企业都有“护城河”,就是竞争优势。普通企业只能在价格上竞争,最佳方式是成为低成本供给者。这类企业能健康赚钱的唯一时机是供给短缺的时期,但这一因素极难预测。
4.管理层的重要性
配置公司资本的能力,是管理层最为重要的能力,因为这将决定股东的价值。公司在成熟阶段会产生额外的现金。如果这些现金保留在企业内部能产生高于平均的资产回报率,高于资金的成本,这是符合逻辑的。如果保留的现金投资于那些低于平均回报的项目,则是非理性的。通常,那些不断投资于低回报项目的管理层认为这是暂时的,他们相信凭管理就能令企业增加盈利,股东们往往任其发展。
有时候管理层为了保持增长会通过并购其他公司购买增长。这时风险会更大。巴菲特认为,如果资金不能投资于超越平均回报率的项目,唯一合理的做法就是分给股东。具体做法有两种:分红或者回购股票。在巴菲特投资的上述9家企业中几乎都出现过回购股票的现象。
5.管理层坦诚对待股东
巴菲特认为管理层需要报告数据,无论是会计报表之内还是之外的,这些数据要回答三个问题:
公司的大致估值?
公司有多大可能性达到未来目标?
鉴于过去的表现,管理层干的如何?
巴菲特称赞那些有勇气公开讨论失败的管理层。巴菲特相信,坦率的品质会令管理层至少与股东一样受益。“在公众场合误导他人的CEO,私底下也会误导自己。”
6.摆脱惯性
当惯性来临时,理性经常枯萎。惯性的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拒绝改变当前的方向;
(2)闲不住,仅仅为了填满时间,通过新项目或并购消化手中的现金;
(3)满足领导者的愿望,无论其多么愚蠢,下属都会准备好可行性报告;
(4)同行的行为引起没头脑的模仿。
无力抗拒惯性驱使,常常是因为公司股东不愿意接受基本面变化的事实。很多人宁愿购买新的公司,也不愿直面现有的问题。
巴菲特曾经在课堂上展示了37个失败的投资银行,各自都具有很多优势,但失败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对他人的盲目模仿。
巴菲特识别管理层的小窍门:回顾过去几年的年报,尤其是管理层发表过的对未来的策略。然后比照今天的结果,看看实现了多少?过去的策略和现在的策略有何不同?他们的思想如何变化?
管理层很重要,但再好的管理层也无法挽救一个“制造马鞭的企业”,所以企业财务准则更加重要。
7.重视净资产回报率
分析师们常常以每股盈利来衡量一个公司的表现。但巴菲特认为每股盈利是一个过滤嘴,因为公司会留存上一年度的公司部分盈余,这样每股盈利自然就增加了。衡量公司年度表现,巴菲特倾向于净资产回报率,就是盈利除以股东权益。股东权益以成本计算,而不是市值。其次还要剔除非经常性项目,因为这不是正常状况。
同时,一家优秀的企业应该在没有负债的情况下也能创造良好的回报。那些依靠高杠杆负债而产生高回报的企业令人担心。
8.股东盈余
相对于现金流,巴菲特更喜欢使用股东盈余——一家公司的净利润,加上折旧、损耗、摊销,减去资本支出和其他必需的营运资本。巴菲特承认,股东盈余这项指标无法提供精确的数字。计算未来的资本支出经常只能预估,他引用凯恩斯的名言:“宁要模糊的正确,不要精确的错误。”
9.利润率
提高利润里最佳的方法是控制成本。因此,巴菲特很喜欢那些节俭的经理人。巴菲特自己也是节俭的楷模。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没有法务部门,也没有公关部门或者投资者关系部,没有MBA员工组成的收购兼并策略规划部门,税后成本不到营运利润的1%,是同等规模公司的1/10。
10.一美元原则
巴菲特创造了一个指标,不仅可以迅速测试出公司的吸引力,而且能衡量公司管理层为股东创造价值的成果。这个指标就是“一美元原则”:公司每留存一美元的利润,至少应该创造一美元的市场价值。如果市值的提升超过留存的数字,就更好了。这个原则可以帮助我们在股市里挑选出优秀的企业。
11.确定企业价值
一些人喜欢用简单的方法确定公司的价值:低市盈率、低市净率和高分红率。但巴菲特相信“一个公司的价值决定于在其生存期间,预期产生的所有现金流,在一个合理利率上的折现。”这样你只要确定两个变量:现金流和合适的贴现率。巴菲特只使用美国政府长期国债的利率作为贴现率。例如,华盛顿邮报1973年的股东盈余是1040万美元,国债利率是6.81%,公司的价值就是1040万除以6.81%,是1.5亿美元。
12.低价买入
如果巴菲特算出股价仅仅略微高于内在价值,他是不会买的。因为公司只要未来经营出现波动就会导致亏损。反之,如果内在价值与股票价格之间的安全边际足够大,风险就小很多。巴菲特运用安全边际理论,以低价买到杰出的公司,然后,当市场纠正其错误回归正常时,伯克希尔就将获利。
巴菲特投资10.23亿美元买入可口可乐,买入期间可口可乐的估值平均151亿美元左右,巴菲特计算的估值是207亿美元,或381亿美元,或483亿美元。(根据不同的增长预期)巴菲特的安全边际从保守的27%到乐观的70%。
二、安全边际:购买性价比高的股票
在上面第12条准则“低价买入”中已经提到了安全边际,事实上安全边际的概念是由巴菲特的1号导师本杰明-格雷厄姆提出的,就是说尽量选择股价与公司价值之间存在较大鸿沟的股票,这就相当于建了一条护城河,就算大火烧过来,也不至于动到核心资本。
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
1.在整个大势低迷期间买入股票(通常这种情况发生在熊市,或类似的市场调整期);
2.即便在大势并不便宜的情况下,购买那些低于其内在价值的股票。
第一种情况操作难度较大,因为市场何时昂贵,何时便宜,拐点什么时候到来,这些很难预测,并且当市场标价公平时,投资者买入也是无利可图。
所以主推第二种情况,寻找那些价值被低估的股票,不用理会股市高低。如此一来,关键就是要分辨出哪些股票的价格比其内在价值低。如何确定内在价值?格雷厄姆指出,内在价值是“取决于事实的价值”,这些事实包括公司资产、利润、分红、未来的盈利能力,这让他推导出一个简单的公式:内在价值=未来预期利润X合适的资本化系数,由于这个系数受到公司利润的稳定性、资产、分红政策和财务健康状况的影响,且未来的因素(诸如销售额、价格、成本)难以预测,使得这个乘数难以确定。
尽管如此,格雷厄姆相信在三种情况下,安全边际理论仍然能够成功运用:
(1)稳定的证券类型,例如债券和优先股;
(2)在进行比较的分析中;
(3)那些价格与内在价值差距巨大的股票。
内在价值是个难以捉摸的概念,它不同于市场的报价。最初,内在价值被认为就是公司的账面值,或者是资产减去负债之后的净值。然而,分析人员发现公司的价值不仅仅是它的净资产,还有这些资产所产生的利润的价值。格雷厄姆提出,确定一个公司的精确的内在价值并不重要,一个相对于市场价格的大致估值,已经足够测量安全边际。金融分析并非一项精确的科学,一些财务的数量指标,例如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资产和负债、利润、分红等也有助于判断公司价值。
三、集中投资:集中力量干大事
相对于多元化的现代投资组合理论,巴菲特更钟爱集中投资策略,他认为多元化是无知的保护伞,适用于那些没有知识、不懂得如何评估企业的人。
巴菲特指出,分析企业其实没那么难,并非是高智商的人才能玩的游戏,只需要用到一些简单的计算方法,只要想做,任何人都可以。分散投资虽然可以减少风险,但也大大降低了投资回报。如果长期持有几家精挑细选的伟大企业,看上去虽然增加了个股波动的风险,但在时间的长河中,这些风险已经被平滑掉了,只要企业的基本面没有崩溃,只要企业的价值还没有坍塌,就不必去理会股市的波动。记住,时间是很好的朋友,好企业也是很好的朋友,他们会让你得到巨大的回报。
四、长期持有:选定企业之后,就用足够的耐心、理性、自律去陪伴它
在大多数时间,股价是非理性的,它会向两极波动,原因在于很多人根深蒂固的投机或赌博心理,例如希望、恐惧、和贪婪。投资者需要知道如何保护自己,避开市场先生释放出来的情绪旋风,以免做出愚蠢的决策。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熟悉行为金融学。
1.过度自信
过度自信的投资人不仅自己做出错误的决定,而且其合力对于市场也有巨大影响。
2.过度反应偏差
行为学家的研究结果指出,人们对于坏消息反映过度,对于好消息反应迟钝。心理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为过度反应偏差。
人们对于一些偶然事件赋予了太多的关注,并认为自己捕捉到了一个新趋势。尤其是投资者往往关注最新发生的信息,并从中进行推断。最新的盈利报告往往在他们心中是未来盈利的一个信号。然后,由于他们相信别人不知道这些信息,于是基于这些肤浅的推理迅速做出决策。
建议:投资股票,然后不要打开信封。即,不要查看股票行情,无论用电脑、手机,还是其他设备。
3.损失厌恶
人们对于同样数量的损失和盈利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损失所带来的痛苦是盈利带来的喜悦的两倍到两倍半。也就是说,亏损带来的痛苦比盈利带来的喜悦更强烈,这往往使得投资者变得十分保守,不敢承担风险而错失更大的回报。
4.心理账户
为何人们不愿意卖出自己持有的烂股票?因为在他们心里,只要没有卖出,账面损失就仅仅是账面上的,并不是实际损失。这帮助我们了解了风险承受问题,人们更愿意用意外之财去冒风险。
5.短视损失厌恶
频繁地看价格走势,容易在大起大伏中影响情绪,甚至做出非理性的决策,可以说这是绝大多数投资者运用巴菲特方法取得投资成功的最大障碍。“那么多长时间看一次投资结果最佳呢?答案是一年。”
6.旅鼠效应(从众效应)
随大流的旅鼠们肯定很糟糕,做一只孤独的旅鼠可能不是坏事情。
掌握以上行为金融学的内容,你就要去扬长避短,然后,用你的耐心、自律、理性去拥抱你应得得回报吧!
五、小结
读了《巴菲特之道》后,并非就要按照他的方法去买股票,毕竟,国内市场和美国市场还是有明显差异的,巴菲特之道是否完全适用于国内市场,如今依然争议不断,但他的投资哲学在人生很多方面都具有借鉴意义。
不要试图通过这本书使自己像巴菲特,要通过它去学习巴菲特。你不可能成为巴菲特,如果你打算尝试,你将会备受痛苦。通过这本书去懂得巴菲特,将他的智慧融入自己的投资体系里,只有这样,你才有可能创造自己的成功。只有将书中的智慧贯彻到你自己的体系中,它们才是有用的,而不是削足适履,扭曲自己硬塞入别人的窠臼里。总之,无论你如何阅读,或如何努力,你都不可能成为巴菲特,你必须成为你自己。毕竟世界上只有一个巴菲特,再怎么学我们也成不了他,但我们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为更好的自己。撇开投资不说,我们若能学习他不断进化的精神,他的耐心、自律、理性,以及敏锐的洞察力,也已经受益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