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小学科学11月的规培。很荣幸听了彭霜老师《让小车运动起来》和刘晓翠老师的《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
对于彭霜老师的《让小车运动起来》,我的第一印象就是本节课教师语言简练干净,非常有条理与逻辑,教师示范也非常到位,微课拍得太好了。探究活动的每一步骤都踏踏实实地落地。学生每一步都清楚自己要做什么,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做。这非常能规范学生操作。作为一位听课老师,我的思维会不自觉地就被彭老师带着走,就算本身不了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但是也自然而然地就感受到了本节课教师想要教会学生的内容。第二,虽然本节课课堂呈现时间只有40分钟,但是时间线其实是拉得比较长的,有课前的收集作业,在课中有关于足球的拓展延伸,最后还有课后关于“观察更多物体的运动状态变化”的练习。彭老师也说这是本单元的起始课,但是内容却非常多,本来物理相关的内容就比较缥缈,难理解。将课前与课后的时间利用起来能十分有效延续教学效果。
但是,有点小遗憾的是,可能是因为彭老师用的话筒,彭老师今天的声音整场都比较低沉和平稳,听起来会感觉有一点压抑。另外彭老师跟学生的互动稍微少了一点。老师把整节课的框架搭得太好,需要学生添砖加瓦的地方就稍微少了一些些。
而对于刘晓翠老师的《食物在口腔内的变化》。今天晓翠的状态奇佳,比之前的每一次试讲状态都要好。所以整堂课的呈现也很完整。最让我印象深的其实是教研员刘老师点评中的一句“有教的味道”。这让我反思“教师的教”需要把握的度在哪里,因为我平时上课时,虽然会想让学生自己主动去探究去发现,但是又时常陷入牵着学生走的节奏里。为什么会这样呢?大概还是因为对教材不熟,对目标不熟,对学情不熟。所以这个“教”的度自己把握不好。所以学生学不扎实,我也教得累。再回看晓翠整堂课整个的磨课过程,也正是一个反复熟悉教材,熟悉目标,熟悉学情的过程。以上都熟了,“味道”就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