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Cider House Rules/苹果酒屋法则 读后

同名文章发表在我的微信公众号,请搜索“塔希提的塔” ,关注我,会慢慢更新英文原著阅读笔记哒!

读书的过程是愉悦的,而写笔记是痛苦的。最近刚读完John Irving的The Cider House Rules(译:苹果酒屋法则),趁着记忆还热乎,写下第一篇读书笔记。


故事背景设定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缅因州。Willbur Larch,即本书的灵魂人物,出身于底层社会。酗酒的造船工父亲为祝贺他被哈佛医学院录取而买春送他。这份大礼的赠品--淋病既是他求学期间的痛苦,亦是敦促其埋头科研的激励。他带着誓要复仇的决绝,在实验室披星戴月,终于把自己培养成学校最优秀的细菌学专家。他也因为早年的这份特殊经历,开启了戒酒戒色的圣人模式。毕业后他在波士顿一家医院实习,目睹了社会上那么多不幸受孕女子因为法律和宗教的约束,不得不走旁门左道,以极其痛苦而危险的方式实现堕胎的人间惨剧之后,他毅然决然变身abortionist。于是后来,Dr.Larch一手创建了圣克劳斯孤儿院,在这里悄悄地一边接生,一边堕胎,在执掌生与死的角色之间从容切换,又一边给予暂未被领养的孤儿们以父亲般的关爱与师长般教导,堪称真正的圣人。

在众多的孤儿中,本书主人公Homer Wells是他尤其偏爱的一个。Homer善良单纯、天资聪颖,带有孤儿天然的忧郁和安静。多次领养失败后,老人接受了他属于孤儿院的宿命,倾注心血将之培养成接生的得力助手。

然而Homer始终对堕胎术敬而远之。故事最大的冲突即在于此,Dr.Larch与Homer Wells两人对堕胎合理性持有截然不同的态度。Homer在远离社会纷扰的孤儿院长大,鲜有接触生活的残酷。他认知单纯,内心坚定。尽管Homer掌握了超越普通产科医师的精湛技能,却并不以医生自居,也无法认同Dr.Larch替那些不幸的妇女终结腹中生命的做法。对于Homer来说,作为一个孤儿,生命本身是他与母亲之间唯一的联系,他绝不愿放弃自己或者别人的生命。在看到八周的死婴面部隐现表情的一刻,Homer感受到了灵魂的存在,因此他决定自己无法与Dr.Larch为伍,堕胎无异于残害生命。老人愤懑不已却又无可奈何,毕竟人生经历影响价值取向,这个年轻人吃的盐还是少了点。


其后几十年,Homer出走孤儿院,带着对大千世界的向往,在海边的苹果园度过了青年时光,期间的剧情远比孤儿院单调乏味的日子精彩的多。他经历了好友参加二战并坠亡、与好友未婚妻相恋产子、好友死而复生重返果园、三人心照不宣以孤儿名义养育他的亲生儿子等等各种荒诞。社会的多面复杂让Homer逐渐成熟,也让他的执念在潜移默化中一点点动摇。也许他心底早已经有了新的判断,只是只有等到人间现实剧情的残酷冲击了他,叠加上像父亲一样挚爱的Dr.Larch意外去世,他才终于醒悟,负重前行的人倒下了,该是他自己扛起所有了。

故事的结尾,Homer劝服情人放下过往,对儿子坦白了真相,按照老人生前设计好的角色改头换面回归圣克劳斯,挽救孤儿院于飘零无依的命运,继承了老人执掌生死的衣钵。也即印证了,"You can take Homer Wells out of St.Clouds, but you can never take St.Clouds out of Homer Wells."

应该怎样过完一生?Dr.Larch 说做个有用的人,I expect you to be of use. 一方面,这是常常陷入物质窘迫的孤儿院必须采取的实用主义。在这里,有没有用处,是评判任何物件有无存在必要性的标尺。孤儿院负担不起也无法容忍华而不实的东西。也因为,对于孩子们而言,孤儿院终究不是永久归宿。教导他们体现发挥自身的价值,有利于找到合适的领养家庭,融入外部社会,也才能实现孤儿院的使命所在。

对此Dr.Larch身体力行。无论是青年时期走上学医之路,学成后冒着违背法律与道德约束和被同行唾弃的风险,为陌生少女实施堕胎术,抑或逃离波特兰的医生职务回到故乡缅因州创立孤儿院,他的种种选择既直观基于他对to be of use的坚持,更根源于他那悲悯底层社会的高尚灵魂。概括Dr.Larch的一生,大概就是睹世间疾苦,而竭尽所能地施以援手。“True phisician's soul can not be too broad and gentle.”真正的医者当胸怀无比宽广仁厚。

在当时乃至今日部分西方世界,公众对于接生的认知是"the Lord's work",而堕胎是遭人唾弃的,"the Devil's work"。没有宗教信仰束缚的Dr.Larch无所谓被冠以上帝之手或恶魔之手的称谓,也并不在乎保全个人洁净无瑕的形象,以求后世带着灵魂的安宁到上帝那报到。对他来说,更重要的是让那些活生生的人,在苦难重压之下尚可以有选择免除更大不幸的权利。He would deliver babies. He would deliver mothers, too.既要接生婴儿,也要解脱母亲。

John Erving被誉为"美国最重要的幽默作家",本书体现的淋漓尽致。很多场景读来既让人会心发笑,细细体味也尝到心酸。

比如这段:

At St.Clouds, grace was a rather blunt instrument--Dr. Larch not being a religious man. "Let us be thankful,"he would say, and then pause--as if he were truly wondering, What for? "Let us be thankful for Nurse Angela and for Nurse Edna," he would add with more assurance in his voice. "Let us be thankful that we have got options, that we have got second chances," he added once, looking at Homer Wells.

注:grace(饭前或饭后的) 谢恩祷告 When someone says grace before or after a meal, they say a prayer in which they thank God for the food and ask Him to bless it.

每次开餐前Dr.Larch不得不领头做饭前祷告。作为一个缺乏宗教信仰的人,一个被现实生活严厉教育过的人,若违心发表对神灵的感恩貌似滑稽,更让他觉得不够真诚,他属实张不开嘴。犹豫的片刻,目光触及那些为孤儿们鞠躬尽瘁的老护士们,他便立刻有了答案。有哪位神仙比这几位老太太更值得感恩与赞誉?在每一个轮流值守的日夜,婴孩的啼哭,孤儿的梦魇,都能让他们立刻绷紧神经给以回应,每一个前来寻求帮助的女人都受到如他们亲人般的关爱与尊重。驻守在孤儿院,尽管与大海近在咫尺,却从没有闲情逸致去欣赏过海景,几十年如一日。这样的人才值得在饭前祷告中拥有姓名吧。

特别印象深刻的是作者高超的叙述技巧。故事整体的走向按照时间线展开,顺叙的大框架中夹杂倒叙,细微处又有时空交叠,情节构思巧妙。貌似作者是站在全知全能叙述视角,应以局外人的身份客观中立地铺述情节。可是很多时候他却仿佛不那么客观,站在矛盾冲突面前,常常先入为主地输出他自己的评判,却又能不断激发着读者一边回味一边深入探究,去验证自己认同的答案,让人感觉非常特别。


书中常常借Dr.Larch之口概括孤儿群体的特质。比如说他们比普通的孩子要更幼稚些。他们对于对于日复一日的例行程序蜜汁依赖,对于天长地久的承诺无力抗拒,那是因为他们曾被抛弃:An orphan is simply more of a child than other children in that essential appreciation of the things that happen daily, on schedule. For everything that promised to last, to stay the same, the orphan is a sucker.

比如说他们缺乏安全感。对于没有爹妈庇护的孤儿,呵护照料是有限的,孤独与等待是常态,内心的安全感从何而言。唯有靠着一个个真正兑现的承诺,缓慢而稳固地累积起来:Security is measured by the number of promises kept. Every child understands a promise-if it is kept-and looks forward to the next promise. Among orphans, you build security slowly but regularly.

他们悄悄地渴望生身父母,内心上演无数遍被父母找寻接回家的戏码:Orphans are notorious for interior games, for example, one the oldest games that orphans play is imaginging that their parents want them back-that their parents are looking for them.

对于这样的孩子,过往最不值得追究,向前看才是唯一出路:But how does it help anyone to look forward to the past? Orphans, especially must look forward to their future.

我想如果读者也有过自己的小人儿,有过把它睡梦中蜷缩的小手握在掌心,那么看到这些有关孤儿的描述,大概会像我一样感到心碎吧。

这本书很厚,16开本600多页,首次出版于1985年。读完全书,满是感动与震撼,很庆幸没有一开始因为它看似年代陈旧、不够精彩刺激而放弃,真的是一部瑰宝。这本书还被拍成了电影(片名:总有骄阳),据说也不错,文中插图即来自电影。但是因为有限的时长,电影不得不删改了很多原著的情节和人物,比如书中最令人难忘的角色,大龄女孤儿Melony就被编剧即原作者忍痛删掉了(She was too overpowering a character....it pained me to lose Melony but I have to do it.)所以如果有时间,还是去读原著吧。

这本书非常值得一读的地方还在于,书中有不少产科、外科的手术场景描写,对于重温医学英语词汇,了解词汇的起源、释义和应用是有帮助的。当然了,由于故事发生的背景年代久远,医学技术迄今已经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些部分的描写不一定合乎时宜了。

总之,这是一部伟大的作品。

愿世界上有更多看得见苦难的眼睛,和愿意伸出的援手。

愿每个生命的降临都被敬畏,被期待。


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g5Njk3NTA4NQ==&mid=2247483682&idx=1&sn=a326a8172e51ea5491d6ab7095318cbb&chksm=c079a8a0f70e21b6460f61123ce472ae0b2a12ad5e711e1d6cd258e3a5b811787c098c767042#rd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6,591评论 6 501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2,448评论 3 39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2,823评论 0 353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8,204评论 1 292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7,228评论 6 38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1,190评论 1 299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40,078评论 3 418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923评论 0 274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5,334评论 1 31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550评论 2 333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727评论 1 348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428评论 5 34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1,022评论 3 326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672评论 0 22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826评论 1 269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734评论 2 368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619评论 2 354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