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姐好:
不知道你今天有没有给琳琳讲故事。因为你下地干活比较累,很容易就有理由说,今晚就先不读了。台湾亲子作家汪姐说如果帮孩子念故事书是“爱的时间”,以1天1本来计算就好,1年365天,3年就是1000本;念这1000本需要相当于7天7夜不眠不休的时间,也就是父母给孩子“爱的库存”。
现在给你这些绘本,都是不长的。几分钟就可以读上一本了,这些绘本字数不多,几分钟就能念完了。都说没时间给孩子讲故事,五分钟都没有吗?很累吗?为了孩子撑五分钟行不?量变就是质变的过程。坚持三年,你会收到的不仅仅是给孩子“爱的库存”。还有你和孩子最好的亲密时光,听你讲故事,可以摸摸孩子的脸,亲亲孩子的头,说一句,妈妈好喜欢你哦,孩子听了会心花怒放的,然后又继续一起享受好故事。接着关灯睡觉,。妈妈和孩子,有了书,有了沟通,亲子关系坏不了。因为孩子很爱妈妈,也很明确妈妈爱他/她,所以会很容易受教,我们对自己最爱的孩子,是不愿意做出伤他/她心的事。
还有一个问题,汪姐的书没有一个字提到任何一个派系的教育!不管是中国的传统教育,还是德国的华德福教育,亦或是意大利的蒙台梭利,日本的七田真教育等等这些。
她没提到,但她推荐的故事书就有了这些所有派系合并的优秀品质,因为这些故事来自五大洲四大洋最具代表的作品,我们和孩子一起读这些故事书,不仅孩子们学到了这些先进教育体系出来的优秀读物,且逐渐潜移默化,以这些优秀故事书的人物,场景等等作为人生的楷模,而我们呢,也从一本本故事中,学到了做父母该有的表现与行动。
比如这本芭芭拉·麦克林托克的《手套》中的外婆,让我很汗颜。小男孩戴着外婆给织好的手套出去玩了,回来时,却丢了一个。外婆没有生气,说别担心,我们明天去找,今天你已经冻得够呛了。
然而如果是我,可能会先说一通,怎么回事啊?把我给手套给弄丢了。总之不会这么好对待了。
不仅是我,可能不少人都没有做到外婆这样的。前段时间,带孩子们去医院,在候诊时,有一个穿着很时尚的妈妈,带着女儿也在。小女孩应该在四五岁之间,在候诊嘛,很无聊,就在椅子上玩上玩下,穿着鞋子也在椅子下蹭上蹭下。那妈妈不知道怎么回事就火了,你怎么回事啊?坐不好好坐着,把几百块的鞋子快蹭坏了,那衣服也是几百块的,磨烂了,你就脱光去,然后又来几句难听的方言
这时,那妈妈,像个巫婆。一点都不美了。相反,我又反思自己,是不是也做过类似这样的事?过于关注孩子做的事而忽略了人的本身,然后连人带事一起骂了。绝对有的。要痛定思痛去改。
这本书看到末尾,就是第二天,小男孩和外婆去找手套,手套碎了一地。小男孩问: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呵呵,他当然不知道,是小动物们进去了太多了,把手套给撑坏崩裂了。
可是外婆呢?昨晚不是说搞丢了吗?为什么是碎了一地,要是我会怎么样?看到就质问,你不是说搞丢了吗?现在怎么回事?
可是外婆怎么做?外婆说:我一点儿也不知道,不过别担心,我可以再织一只手套。
最后一页真的让我非常难受。人家怎么做的,自己是怎么做的?
外婆安静地坐在沙发上织手套,小男孩在地上开开心心地和小猫玩毛线。手套事件结束了。
留给我的,是深深地自责,继而是深深的反思,反思之后,就是要改过自新了。
一本书一个世界,千本书千个世界,千个优秀人物出场,教育我们如何做父母,也帮助孩子成长。
这些绘本都非常人性化的,四海皆通的
我们中国的教育代表人物是孔子,他也是很人性化的。关于手套这个故事,他的一句话可以说完了。《论语·乡党》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大致意思是说:孔子退朝,得知马厩被烧了,只问了一句:是否伤人,没有问马的事。
在当时,马很贵,而看护马的大抵都是奴隶贱民,在一般王公贵族眼里,马是比人命要值钱多的。但是,孔子以人道主义关怀,先问人。
可是,我们在中国的儿童图册里难寻觅相关很人性化的书。那么只能他山之石来攻玉了。
祝
越读越快乐
妹: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