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里聊天,经常听见妈妈们之间交流,你们家孩子报了什么兴趣班?
从基础的舞蹈、钢琴、英语、绘画,到常见的轮滑、平衡车、围棋、象棋,甚至到棒球、柔道、滑雪,都有小孩子在学习。
妈妈们的观点也很前卫:反正也不知道小孩子喜欢什么,有条件就都试试,看看他对哪个感兴趣呗。
接下来就能听到有妈妈说:我家孩子对XXX不感兴趣,我们最近又换了个XXX班。
就这样,有一批孩子就在各种兴趣班之间来回流转,不知不觉地也长大了,最终却是一无所长。
这样的情景你熟悉吗?那种什么都懂点,什么都不精通的孩子,是不是也很常见?
对很多技能来说,4-7岁是开始培养孩子兴趣的黄金时期,也是家长们舍得掷重金的时期。很多家长都秉持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理念,让孩子各种尝试。
但是有时候,也恰恰因为这句话,让孩子错失了兴趣发展的黄金期。
孩子的一句“没兴趣”,你就转战下一个领域,看似很尊重孩子的想法,但这样做真的是对的吗?
李笑来在《把时间当作朋友》这本书中提到:很多人其实并不是对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没有兴趣,而是没有能力把目前正在做的事情做好。
孩子还小,在学习各种技能时,非常容易受挫,常常会感受到没有能力。
当孩子感觉不好的时候,就有可能说出:“妈妈,我不喜欢。” “妈妈,我不感兴趣。” “妈妈,我不想学了。”
这个时候,家长如果不会辨别孩子是真的不感兴趣,还是仅仅是因为“能力不足”导致不感兴趣,往往就会掉入另一个坑里。
家长又花重金,帮孩子报了另一个兴趣班,或者孩子自认为感兴趣的班儿。
结果呢?当孩子开始接触、开始学习,很快就会在新的兴趣上遭受挫折。
然后又开始新一轮的换兴趣班……
针对这种状况,李笑来一句话点破真相——是顺序出了问题:往往不是有兴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兴趣。
对于大多数的普通人来说,我们如果能做好一件事,那么我们就会在这件事情上体会到成就感,然后就会更喜欢做这件事。更喜欢这件事,就能把这件事做得更好。
这是一种“增强回路”。
反之亦然,体会不到成就感,就会觉得不感兴趣,就更不想去做这件事了。
所以,在培养孩子兴趣方面,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让孩子体会到成就感,让孩子觉得自己有能力。
让孩子体会到成就感的方法有很多,最主要的就是“家长的鼓励”和“做难度匹配活动”。
家长鼓励
有句话说,塑造孩子最好的机会就是孩子做对事情的时候。而我们很多家长,都是在孩子做错事情的时候,出来批评指正。
孩子受挫的时候,就像一个泄了气的气球,需要家长学会充气,而不是拿针扎一下放气。
难度匹配活动
让我们大人做一件超出能力范围的事情,我们尚且感觉有压力,况且是孩子呢?
家长让孩子学习的兴趣,最好要考虑到孩子的能力水平,目标的设置应该像一个“跳一跳能够摘到的桃子”,而不是“天上的星星”。
这样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可以让孩子体会到更多的成就感。
所以,当你的孩子说“没兴趣”的时候,你最好确定孩子是真的“没兴趣”,还是“受挫后”不去做的借口。
不加甄别地顺着孩子,结果或许是,大量的时间白白浪费。
你家孩子报过哪些兴趣班呢?当孩子说“没兴趣”的时候,你是怎么应对的呢?
欢迎在评论区交流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