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公治长第五》10:孔子的遗憾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孔子作为大成至圣先师,开私学放弃之前,为万世师表。有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后人还特别列出了“孔门十哲”。一句话,作为中国教育的关键人物,孔子的影响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他的教育贡献也是无与伦比的。
在《论语·公治长第五》中,孔子逐一点评了各位弟子的长处,给人以孔门无庸才的感觉。就连有人拿出来挑刺的昼寝的宰予,孔子也给出了特别的评价,最后,大家最不看好的这个弟子,也成了孔门十哲之一。教育是一门缺憾的艺术,尽管在教育领域完美如斯,孔子仍然有自己的遗憾。
孔子的教育遗憾到底是什么呢?
评价完诸位弟子,孔子顺道来了句:“吾未见刚者”。
意思是说,这么多的弟子之中,我没有见过可以当得上“刚”的弟子。在进一步引申,在孔子所处的春秋末期,他老人家没有遇到过当得上“刚”字的人。后来,解放后许多人给自己的儿子取名,叫“志刚”或“志勇”的就是希望儿子能够成为当得上“刚”或“勇”的人。
孔子所谓的“刚”是刚烈、刚断的意思。人的德性之中,以“刚”最为难能可贵。
有人把人的德性形成的过程,比喻做一块方方正正的石头从山上滚落的过程,经历了世事的磨砺,经历了人间的苦难,多数人都开始变得圆滚滚的。孔子所说的难得一见的“刚”,不是不谙世事、初出茅庐的鲁莽,而是经历了人世繁华、诸种苦难后还存留下的德馨上的刚毅与坚守。
孔子所讲的“吾未见刚者”,就像是在说,“我”没有见到哪块石头从山上滚落下来后不是圆滚滚的。
脾气大,脾气坏,不是孔子所说的“刚”,初出茅庐、不谙世事,像牛犊子一样横冲直撞也不是孔子所说的“刚”,这个“刚”是人的方正,是人内心里对于初心和使命的坚守,讲得是一个人的品德、智慧和修养。
社会上有种说法:上等人有本领没脾气,中等人有本领有脾气,下等人没本领有脾气。孔子这里所讲的“刚”,显然不是有脾气没本领的下等人,而是有本领没脾气的上等人。只是孔子他老人家不愿意用有色眼镜将人分为三六九等而已。
孔子的治学还是很开放,说完这话之后,有人提出异议来了。“或对曰:‘申枨’”,意思是说,申枨这个人难道算不上“刚”吗?
《论语》的编排,严谨的很,充分体现了学术的开放。凡是对孔子的说法有异议明确提出来的,在编排时一律将名姓隐去了。比如这里的“或对曰”,意思是说人群中有个人提出异议来了。至于这个人是谁,就不点名了。免得后人给这个人盖棺定论,做清算。
这一点特别像今天给领导提建议,你要是不隐去姓名,是没有人愿意真正提出建议的。只有无记名时,才有真正有益的建议产生。
孔子接过这位弟子的话说:“枨有欲,焉得刚?”
意思是说,申枨这个人多欲,哪里还当得上“刚”字。
后人有“壁立万仞,无欲则刚”的说法,一个人一旦有了明确的欲望,哪里还能刚得起来。改革开放初期,将厦门海关搞得乌烟瘴气的走私贩赖昌星有句名言,“千不怕,万不怕,就怕领导干部没有爱好”。用他的话讲,只要你有爱好,他就有办法。申枨这个人有那么多的爱好,就是搁现在,赖昌星也早已把他拉拢腐蚀了,哪里当得上一个“刚”字。
孔子为什么在这里要谈自己的遗憾呢?
一则与自己的经历和志向有关,他自己一生坎坷,他想间接的告诉弟子,无论经历着怎样坎坷的人生,都要坚守内心深处的那一点方正,这种方正所体现出的“刚”是世间最可珍贵的东西。二则希望各位弟子提高自己的修养,降低或消除内心里不必要的欲望,从而成为刚烈、刚正、刚毅的人。
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时代,“未见刚者”,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不知道孔子能否感到快慰,不知道有没有当得上一个“刚”字的人卓然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