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天晚上在朋友圈发了动态“我亲爱的王班长给了我最爱吃的大嘴巴子”,这本是大家平日里开经常开的玩笑话,发至朋友圈也只是想博大家一乐,同时刷个存在感,感觉没什么就睡觉了。第二天一早,根据习惯,第一眼先看手机关闭飞行模式,看看有多少点赞的。手机刚联网,“叮咚叮咚”一直响,全是爸爸发来的微信语音,问我怎么了。微信语音还没有听完,爸爸的电话就来了。后来解释了好长时间,爸妈还对我“吃大嘴巴子”的事件半信半疑。
微信的发明真是极大的改变了我们这一代人的生活方式。以前出门联系打电话发短信,现在有事没事“加个微信常联系”;以前去超市“没零钱”,现在“扫个码吧”;以前去接人找人“我在xx路上”,现在“我把位置发给你吧”。微信的朋友圈已经成了父母关注子女最近动态的一条很主要的途径。
这段时间“安排”很火,网上有位妈妈因此怀疑儿子参加黑社会组织,还报了警,真是哭笑不得。同样的,朋友圈里经常“安排”的小伙伴也收到来自父母的质问:你是不是在外面干坏事了?你是不是掉进传销里了?很多小伙伴表示,自己的朋友圈不能让父母看到,干脆朋友圈屏蔽了父母。一句“MD智障”,他们以为你怎么骂人呢。一句“老司机开车,来飙车”,他们以为你危险驾驶去了。一句“你要是主动点,我们孩子都有了”,他们会以为你在外面乱来。
微信曾经做过一个统计,49.2%的受访父母将微信看作是平时最主要的和孩子交流的方式,36%的父母表示,孩子的朋友圈每条都会看。但是,在子女的调查中,超过一半,52%的子女表示曾经屏蔽了父母查看自己的朋友圈或者有加过父母好友。统计的工作人员试探着问所有受访父母,如果知道自己被孩子屏蔽朋友圈,你怎么想?让人惊讶的是,除了不高兴、难过,以及试图理解外,很多父母会进行自我反思甚至因此陷入自责。
父母往往将朋友圈当成了解孩子们近况的窗口,看看他们最近是否工作顺利,开心快乐。而孩子们因为父母不理解自己发朋友圈的真正意图,为了不让父母担心,很多孩子选择屏蔽了父母。调查还显示,越是触及内心的问题子女越是不愿向父母敞开心扉。但父母却乐观地认为子女会无话不说尤其是当生活中遇到不好的事情,失业、工作不顺感情不顺等苦恼时,愿意说的子女不超过三成,但父母认为孩子遇到困难时还会像小时候一样向自己倾诉。
温·卡维林说,推心置腹的谈话就是心灵的展示。经常和父母沟通的孩子,也更有信心能从父处获得支持经常和子女沟通的父母,也更倾向支持孩子的想法。如果两代人间能够更多地沟通,49%这个数字将会越来越向78%接近。我们都可以用实际行动见证:母对我们的理解和支持,远超想象。
现在,一起取消屏蔽,邀请父母做你的“圏”内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