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得到】购买的《武志红的心理学课》完成了全部更新,周末一口气读完《愿你拥有被爱照亮的生命》,对心理学有系统的认知,对自己也更加了解。相较于听音频,武志红的书更柔和,启发读者思考。作为中国人气最高的心理学家,他的文字案例都简单易懂,直抵人心。这本书主要介绍心灵成长的六个定律、命运轮回的真相,重视自身的感觉即觉知对成长的重要性。除此以外,还有读者比较熟悉的关于心灵的七个寓言、六本心灵成长书籍推荐。
这是一本可以让自己了解内心,破除关系迷雾的心理学入门读物。
我想和大家说说,心灵成长的定律。
因为,比起身体残缺,头疼脑热小伤小痛,一个人内心的破碎和精神折磨要体验的痛苦,远远超出肉身的承受力,足以压断最后一根求生的稻草。有人告诉我,那是蚂蚁啃噬肌肤骨骼一般,如夜行中茫茫无边的孤独。那是任凭爱你的人在身边,也无法链接和共情,更不会开口倾诉请求理解的难过。
你不是我,你不理解也无需理解我的痛苦
英国鬼才设计师亚历山大·麦昆(Alexander McQueen)四十岁结束自己传奇瑰丽的人生。
美国著名设计师凯特·斯佩德Kate SpadeM 在家中自杀。她的设计是时尚少女首选,给无数女孩儿带来快乐。
法国美食家Anthony Bourdain游走四方领略人生,带给全世界人民人性之美、对食物的乐趣和生活的意义。可是这样成功人,也不想继续活下去。
中国摄影师任航,在 2012 年的一篇自述中曾写道:它又来了,我不知道它是什么,我希望那是忧郁症,我更怕它是另外一种未知的东西。
可他自己拍摄的作品有漂亮的颜色,微笑的表情和独特的色彩。
前不久我看到一位小姑娘的微博,她那么美,她在文字里 写着“我就像磨轮里的谷粒,被碾碎了,被人琢磨,被人试图看透,但一颗谷粒被人看透与否又能怎么样呢,谷粒只是很多谷粒里干瘪的一粒。”《是遗书》,真的离开了。
财富,美貌、才华、名誉、经历……每个人的天平都有自己的砝码和意义,他们真实的体验只属于自己,别人没有答案。
心灵成长的六个定律
如果成长环境明显违背了这些定律,我们的心灵就会受伤,我们生命的感觉就会出现破碎。
1.成为自己
成为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成为最好的自己,关于学习成长我们始终围绕这样的谜题。因为生命最初的动力就是成为自己。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罗杰斯说,所谓自我实现的需要,也是成为自己。
自己,是一个人过去所有生命体验的总和。
这些体验不论快乐或者悲伤,只要是自己主动参与自己做选择,我们都可以感觉到是自己。因为别人的意志别人的信念,不管多美好多伟大,自己都会感觉不舒服。也会做一些看上去自毁或者伤人的事情,来唤醒自己的意志。
人本主义心理学将自我实现视为最高价值,存在主义将“选择”视为最重要的命题。
一个人生命的轨迹,就是在各种外界干扰、被他人意志控制左右中战斗的过程。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场苦战,只有对生命百分百负起全责,自主选择,对选择后的结果负责,才不会怨天尤人,指责抱怨。
然而,我们很害怕这一点,甚至故意视而不见。这样就不必选择不用承担后果。也是拒绝成长。
被决定被选择,即破碎。
了解这个定律,就不难理解那些从小被父母逼着学习特长,或者被严厉要求实现父母意志和愿望的孩子,成年后内心的矛盾和冲突。
成为自己,是你人生唯一的课题。
2.我们天然就有一个精神胚胎
意大利教育学家蒙台梭利认为,孩子不是一张白纸,他有一个精神胚胎,蕴藏着心灵成长的密码。6岁前的孩子有很多心灵发育的敏感期,会对一些事情自发、特定的执着。一个精神胚胎发育好的孩子,会有极好的感受能力,充分信任自己的感觉,对任何事情都寻求自己的判断和理解。最终,他会成为一个极具独立判断能力和丰富创造力的人。
作为一个母亲,我们多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成为独立人格,自信、勇敢的人。在六岁,在他成长的各个阶段,养育者都要有一个警醒:“不要压抑孩子的天性,让他自发自主的去体验。”不评判,不打扰,更不要伤害孩子的创造力。
书中有两个生动的例子:孩子要吃一个饼,他会本能的要一个完整的饼。而不是一个大块或者小块。大人的信念和评判马上升腾:这个孩子不懂事,吃不完太浪费了。
一个三岁的孩子,还不适合节俭不节俭这样的词汇。强行塑造或者看成一个浪费的小孩儿,孩子因此失去了对完美的感受,渴望和追求。
我想起同事讲过的小故事:不到2岁的孩子早上是要喝粉的,看到爸爸买回肠粉也很想吃。于是爸爸夹起一半放到孩子的碗里,但是要求“喝完奶才可以吃”。小家伙哪里肯等,把奶瓶扔到一旁就要享用自己的美味早餐。老爸做生气状命令无效,居然当着孩子的面一口把肠粉倒进自己的嘴里。孩子眼睁睁被剥夺了“期望”,哇哇大哭……爸爸获胜般继续教育儿子“不可以浪费……”
看似哭笑不得的小细节,对孩子来说,都是一种被剥夺被限制的体验。浪费了半瓶牛奶又怎么样呢?孩子只是想尝试一种新的食物而已。
不要压抑孩子任何一项追求,探索,特别是你轻而易举就能给予,为什么不满足他呢?
3.关系胜于一切
人活着,就是关系的集合。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是压倒性的关键所在。亲子关系也直接影响孩子成年后的亲密关系、社会关系、乃至和世界和自己相处的方式。
内在的平衡,来自内在父母和内在小孩的关系。内在小孩是孩子自己一方角色的内化。“内在父母”是父母一方角色的内化。内在关系模式,是童年时,孩子与父母和重要亲人现实关系的内化。
父母和孩子童年的相处模式无比重要。衡量这个关系的质量有非常重要的两点。
爱和自由!
无条件的爱,无条件的允许和接纳,深深的理解和接纳,我们爱孩子,让孩子感受到爱,就是没有条件的接纳孩子,感受孩子。不会提出要求:“你做到什么,才可以得到什么”。
拥有爱和自由的孩子,才会拥有丰盛的人生。因为心灵满足不匮乏,特别是有女儿的父母,一定要富养,要额外的爱,这样的女孩儿长大后,不会轻易上当受骗,知道自己的宝贵,知道爱自己,爱家人。
好女人富三代,也是从爱和自由开始的!
tips:
孩子受不了分分合合,内在关系不稳定,就无法建立稳定的人际关系。
童年每次分离,都会给孩子的心带来伤害。
总是经历分分合合的孩子,长大后对人的信任度会出现问题。
关系的疗愈:
1.要有爱,没有爱,真的活不下去。
2.要有自由。孩子不是抚养者意志的延续,孩子有自己的生命,他要活出她自己。
3.关系平衡。父母先懂得爱自己,再爱孩子。爱是榜样,孩子才懂得爱自己爱别人。
4.关系需要稳定。爱情中不稳定的关系会给一个成年人造成极大的伤害,童年时这个伤害会更重。
内心和谐,才有爱的能力。特别是为孩子构建一个稳定的关系,他的人格就会少一些缺憾,他的心灵也会成长的更完善。
中国的父母,有多少以爱之名,深深地伤害孩子,伤害伴侣。
4.多一只心灵之眼,看破关系的迷雾
投射与认同,是人际关系中重要的心理互动机制,是内在关系模式相互影响的途径。
一个人怎样对你,反映着他的内心。
你怎样对一个人,反映着你的内心。
这叫投射。
一个人怎么对你,可能是被你教会的。
你怎样对一个人,可能是被他教会的。
这叫认同。
你有投射的自由,我有认同与否的自由。很多人际关系陷入痛苦,造成伤害是因为把问题归结于自己的错,或指责他人的错。有太多下属把上司投射车父母,或者投射为权威。每一段关系中都隐藏着投射的游戏,书中提醒我们,长出一只智慧的眼睛,像旁观者一样看清投射与认同的游戏,看到真相,看到事物的本质。心灵之眼让我们看到内在模式成因,带着觉知与人相处。
自爱就是内在父母爱内在小孩,也是我们常说的“自洽”。自洽程度高的人,对外界环境和他人不会有那么多的要求,也就很容易围绕目标开展一系列有意义有成果的行动。心灵,也需要醒目。
5.幸与不幸,是你主动实现的途径。
小时候我听表姐说:“你以后一定会幸福,你是个幸福感很强的人”。带着这样的预言我开始寻找爱人,结婚生子。我真的很幸福。
我妈妈的预言是:“不努力干活,怎么会挣到钱?”于是她总是拼尽全力任劳任怨,像一台机器一样运转,从来不舍得对自己好。生意做得很大,还是起早贪黑伤痕累累……经由抱怨和更大的体罚来排解内心的愤怒。
自我实现的预言,是童年和家庭成员互动中形成结论性的东西。因而更像是家族的魔咒。预言具有稳定性,不容易改变。也正是因为这样,我们要对命运保持警醒,自己是命运的主动参与者,真正支配我们的是内心,而不是命运。
要改变命运,必然要直面真实的人生和自我,在沉重的过去里仰望天空,看到希望。
没有勇气的人,没有改变意愿的人,某种程度上只是重复着被制约的人生。
6.答案,在你自己心中
生命的意义在于选择。童年受过的苦和挫折真的不值得傲娇。我过去有一种虚妄的强大,总觉着那些苦难和倔强,是可以笑着说去赢得嘉奖。结果是,表里不一再受一次硬伤。
苦难的童年让人有一种消极的自我实现的预言——我注定会受苦。会在潜意识的牵引下,不自觉的实现它。把焦点放回内在,看清楚自己的内在模式,真正启动自己的责任和天赋。就不会再怨天尤人。
埋怨父母是拒绝承担成长的责任。内心改变,对自己疗愈,包容,原谅,所有的源头都是自己。
对获得爱,财富、能力多一些信心,一切选择自我承担,就可以终止痛苦的轮回。
做一个向自己开刀的人,在痛苦中觉醒,和真实的潜意识联结。我们都会走上幸福的康庄大道。
生命的根本是被看见,是归一。是内在小孩和内在大人的统一。生命的意义,是成为你自己。这只活一次的人生,我们都不容易。原谅自己的弱小,体谅父辈在历史和大环境中的难处,如果心里还有恨,也允许自己的怨恨。
生而为人,我们没有回头路可走。小时候盼望长大,长大就可以保护想保护的人。
然而,长大后恰恰延续着生命力自己不愿再承担的伤痛。
我的教练问我,当你回归内心,看到了什么?
我看到安静的,绿草茵茵的世界。那是我想去的地方,有爱我的人。童年里无条件爱过我的人。
那份爱,就是生命里的灯塔,在害怕的时候相信有庇佑,在退缩的时候相信还有希望。不妥协不将就,还想和命运斗一斗,不肯低头!
要好好想活下去,活成一个温暖明亮的生命。爱自己,才有能力爱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