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拖村小学四年级学生的姐姐结婚了,邀请老师前去家里做客,八位老师里面有五位老师前往,剩下三位老师在学校看家,其中一位女老师大概是因为害羞没有去,一位男老师吃不习惯这里婚宴上的大餐,另外一位男老师是素食主义者,就算过去也没什么可以吃的东西而选择留守。
沿着门前蜿蜒的水泥马路往山下走,路上碰巧遇到两个孩子放学回家就师生同行。有一位支教老师问孩子,中午的饭菜好不好吃,孩子说好吃。我听到后就很诧异,半生不熟的饭菜是如何品尝成好吃的呢?于是我就又问了一遍孩子,中午的饭菜好不好吃?孩子还是说好吃。我再追问:心里真的是这么想的吗,要敢于说实话。结果孩子声若蚊蝇般说出了不好吃这三个字。
问完后自己却变得迷茫,认为孩子说出“不好吃”三个字才是内心真实写照,而之前为什么会说好吃呢?我想更大的可能是孩子为了讨好老师,因为老师希望听到“好吃”这个回答,所以孩子就这样回答,而并非是孩子的本意。
不敢把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表露出来,这是很可怕的一件事,小时候是对一顿饭昧着良心的评价,长大后在朝堂之上就可能指鹿为马,悲哀的是,说真话却可能被一群人合力扣上一顶高帽子。学生为了讨好老师,博得老师的喜欢不敢将内心真实想法表达出来,久而久之怎会不失去自我?对老师来说,能够容忍学生不同的意见,并且不去指责学生,让学生畅所欲言表达内心感受就很重要。
看到有的支教老师唯成绩论,为了让孩子得到高分而对学生采取高压政策,完全不顾及学生的基础能力,也不把学生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更不可能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如果不会背诵就抄几十遍,不听话就当着全班同学面羞辱学生一番,有不会做的题目就大吼起来,如果不做作业就让学生蹲在门口补作业,让学生哭的面带梨花回到自己座位。老师的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好像教学大纲上并没有摧残学生身心这一教学目标?
对我自己而言,来这里是要给学生带去知识,但成绩的要求绝对不是排在第一位的,让他们的生活充满欢乐,给予学生爱和希望,呵护学生一个个小小的梦想,这才是我真正想要做的。
我们的教育往往说起来都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结果到了最后唯考试成绩论英雄,讲尧舜之言,行桀纣之事,培养独立人格相当之困难。古人读书志在成为圣贤,结果我们看到科举考试中少年及第 平地青云 前程无量的莘莘学子有几人成为圣贤,又有多少人沦为贪官污吏?说的有点远了。
已经完成一周的教学工作,同学和老师终于拿到了梦寐以求的教科书,再也不用像之前上课需要把全部内容都抄在黑板上。一周时间说长也不算长,但足够二年级的学生适应我,学生和老师之间已经建立起很多默契,尽管学生两极分化比较严重,有不少同学基础薄弱,比如坐在第一排的拉布同学,因为学籍关系,去年开学时上的是一年级,后来发现他的学籍在二年级,就直接把他从一年级升入二年级。结果他在课堂上完全跟不上老师的进度,当我发现这个问题以后询问他是否需要老师下课再单独辅导,并鼓励他是个聪明的孩子,一定可以学会的!
下课后,我坐在小拉布的身边,又将几道课上做过的题目对他进行引导,鼓励小拉布自己动笔画一画想一想,答案其实自然就呈现出来。记得刚开始给拉布上课时,并不知道拉布的情况,看到他上课不认真听讲,别人都能把题目抄下来做完而他只抄下来几个字,心想这个孩子对学习居然如此懈怠。现在明白他不是不想努力学习,而是有些字真的不会写,就连抄题目都存在严重障碍。
在教小拉布的时候,又有另外两名同学拿着课本围了过来询问我不会做的题目,对于害羞的彝族小姑娘来说,这说明她对老师是认可的,教学氛围也很融洽。当然,我的教学水平仍然有很大提升的空间。
这让我想起坐在校园里晒太阳看书时的场景,几只头颈棕黄色通身黝黑泛着绿光的公鸡就在我的脚边玩耍,好像我是他们的同类一般,这种感觉真的很好,因为人类没有对他们进行过伤害,所以他们也不惧怕人类。之前极少有公鸡会在我走近的时候不哀嚎着落荒而逃的,看到我比看到瘟神还恐惧。
比较残忍的是刚刚和学生们熟悉起来就意味着要分别,不久以后就会按照原定计划教一年级的语文,心中惆怅,想起仓央嘉错写的十戒诗: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别离总是充满伤感的,但我们能像顾城在诗里写的那样,为了避免一切的结束,你拒绝了所有的开始?
生命也许就是一场又一场的别离,是一次又一次的遗忘和开始,但在一起相处的时光珍惜了,分别的时候也就不会显得那么遗憾吧。无论明天发生什么,上好最后的几节二年级的数学课。
有老师在上完课说:这帮学生快把我气死了。课堂上老师捶胸顿足,学生呼天抢地,师生都没能进入到和谐稳定的状态。跟着蜜蜂找花朵,跟着苍蝇找厕所,老师要在芬芳别人的同时美丽自己,把学生引入厕所的老师能得到学生们的爱戴?
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对善恶的区分,而这个区分就是王阳明所说的良知。初看时认为他说的一个人只要有与生俱来 永远存在 不需后天学习的良知就够了。如今我却越发感受到,教师的高度决定了学生的高度,父母的高度决定了孩子的层次,教师对学生不仅仅要有爱,还要有深度的爱,还要提高爱的能力。必须是高质量的老师,才可能产生更多高质量的学生,否则只能期待天才的出现,冲破现实中的束缚和枷锁努力去自我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