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2-08

如今,每天走一万步这个运动挑战很流行,但是追求步数的数量,就能达到健身的最佳效果吗?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BBC科学节目主持人迈克尔·莫斯利(Michael Mosley)和节目制作组,做了一个简单的测试。他们把每天走一万步与10分钟快步走做比较,看哪一个对健身更有利。10分钟快步走的理念是,你不需要每天走一万步,不需要计步数,但每天得完成3组10分钟的快步走。

笑!三兄…200*

研究人员把志愿者分成了两个小组,每个人都佩戴上运动监视器,它负责记录志愿者的活动量以及剧烈程度。第一组的目标是每天要走完一万步(大约8公里);另外一组每天完成3个10分钟的快步走,加在一起的步数大约是3000步,即2.4公里,对他们来说,步数不重要,关键是要快走,速度要达到可以讲话、但不能唱歌的程度,快走可以调动人们的心肺功能。

测试完成后,每天要走一万步的志愿者,大部分都能完成目标,但会比较吃力,快步走的志愿者感觉比较轻松。英国谢菲尔德哈勒姆大学(Sheffield Hallam University)的体育运动与健康教授科普兰德研究了志愿者的数据,他发现,与每天走一万步的那组志愿者相比,快步走这组不但完成了目标,还多做了30%“中等以上比较剧烈的运动”。也就是说,虽然他们没有走一万步这么多,但是由于速度快,心律增加,有点上气不接下气,起到了锻炼的作用。

科普兰德教授说:“当你做中等强度以上运动时,你才开始获得对健康有益的最大好处”。他解释,最重要的是要让心跳加快,因为有许多证据显示这样能降低人们得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以及一些癌症的风险。而且,每天3个10分钟的快走,也更容易拿出时间完成。

兄!有虎弟
摩根·豪塞尔(Morgan Housel)是投资机构Collaborative Fund的合伙人。他在一篇文章中说,人们经常会把成功的商业领袖当成学习的榜样,但这种从结果去评判过程的方法很危险。勇敢和鲁莽通常在一线之间,那些帮助商业领袖成功的特质,也可能成为他们失败的原因。而我们在学习具体结果时,很少考虑这个因素。公众号“中欧商业评论”翻译了这篇文章。

豪塞尔认为,那些渴望从名人身上学习的人往往只看一面,成功者做对了什么?失败者做错了什么?然而实际情况是,我们很难从这些成功或失败的案例中借鉴出一个可行动的路径,因为两者通常采取类似的战略,只是因为运气或者其他因素而导致了不同的结果。

那我们该如何从前人的经验中更好地学习呢?豪塞尔给出了三个建议。

第一,别那么关注案例研究,要更关注具有广泛意义的模式。豪塞尔说,很多案例都是特例,不太容易应用到其他场景。他建议我们可以观察一些具有更广泛意义的模式,比如人们如何对意外情况做出回应,商业在以什么样的速度变化等。关注这些问题会让我们更容易形成行动方案。

第二,接受“战略也会过期”这个事实。豪塞尔说,历史的讽刺之处在于,它是对正在发生变化的事物的研究,但却要用来指导人们今后该怎么做。当你明白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你就不会对适用于过去的战略那么感兴趣,而更愿意研究一些广义话题,比如人们最初是如何想到要设计这些战略的。

第三,那些经历风险的人更值得学习。豪塞尔说,如果成功意味着承担失败的风险,而现实中两者之间的界线又很难分清,他更愿意听听那些不小心跨过界线并且活下来的人是怎么说的,比如,那些经历过经济大萧条的企业,经历过熊市的投资者等等。

AI时代

前一段时间过一篇文章,说起上世纪60年代的“大逃港”事件,也就是广东的人跑到香港去讨生活。

按照当时的香港法律,这当然就是非法移民,所以香港当局就要抓捕、遣返他们。但是,这个时候香港市民就表现出了极大的善意。先后有十几万香港市民,带着食品和饮水赶去保护这些逃港者。很多逃港者,在市民的掩护下逃入市区。

据说有一次,没有来得及逃出的人被警察抓到汽车上,用了几百辆汽车啊,准备第二天遣送回内地。第二天,数百辆汽车排成长龙,缓缓向内地方向开去。正在这个时候,一个令人目瞪口呆的场景出现了:几百名香港市民突然跳到马路当中,躺在地上,挡住了汽车。有人大吼一声:“快跳车啊!”这一次,有上千名逃港者,在周围香港市民的掩护下逃离了现场。

这些情景,真是让人感动。香港这个自由港,当年的确是在张开双臂热情迎接外来者,这种开放性让人赞叹不已。

再看看现在,我们在新闻中看到的香港人,对内地人好像不是那么开放和友好,更谈不上热情。甚至对去香港购物的内地人都不热情,多买几袋奶粉都成了违法之事。两相对比,你难免会觉得,现在香港人的开放精神真是退步了。

那么当年大逃港的真相是这样的吗?

有一次,我问一位老香港人,说这事是真的吗?他犹豫了一下,说:“真的。但是没有他们说的那么崇高。”

怎么回事呢?

首先我们得说说“香港人”这个概念。那个时候,香港是个移民城市,绝大部分香港人都是刚刚从内地移民过去的。所以,他们并不认为自己是“香港人”,他们认为自己是广东人、福建人、上海人、浙江人等等。

这其实很好理解。现在,北上广深这样的大城市中,很多外地人已经居住多年,并且在这里安家立业,打算一直住下去。但如果你问他们是哪里人,他们多半会答以自己的家乡,什么河北、湖南,而不会说自己是北京人、上海人。

所以,当时伸出热情援手、甚至勇敢保护逃港者的,虽然在法律上是香港市民,有香港合法居住身份,但他们其实也是移民。甚至,他们就是被救逃港者的亲戚、朋友、同村、同乡,只不过他们早去一步而已。中国人嘛,到了陌生地方,大家都是要先“找老乡”的。

也就是说,这些“香港人”对逃港者的热情帮助,虽然令人赞叹,但不必过度煽情解读。今天,外地人到北京上海,先找老乡聚聚,没人会说那是北京人热情接纳外地人。那就是“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的普通人情世故。

香港这个城市所具有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大部分也是这么无意之中产生和保持的,跟道德没啥关系。

另一个问题:为什么现在的香港人显得相对冷漠了呢?

这不是什么道德退步。现在的香港人基本上都出生在香港,他们的本土认同,不再是远在内地的祖籍,他们觉得自己就是香港人。这个认同一发生,在特定的情况下,难免就有排外情绪。

今天聊到这个话题,其实是想说明,社会事务和个人事务不同。

在个人事务上,动机很重要,好的动机代表着善意。而在社会事务上,仅有善意是远远不够的。社会规律很复杂,善意和好的结果之间,并无必然联系。

我们来举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在社会事务上,人们做的很多好事,往往并不见得出于善意。

还是拿香港来说事。我们都知道,香港的发达和繁荣,高度依赖于自由贸易。但是英国人在香港推行自由贸易——对所有人开放、零关税,却有着很实际的考虑,动机并非那么高尚。或者说,这并不是英国人提前设想好的,对香港有利的一套发展策略。

你想,如果当时香港不是对所有人开放,而是只对英国人开放,会出问题。在那个列强纷争的十九世纪,说不定什么时候,某个强国就会因为不能进入香港做生意赚钱而发动战争,武力夺取香港,英国不划算。

零关税,则是因为东南亚海域有大批海盗,香港岛登陆地点众多,不可能一一设防。如果政府试图收取关税,结果只是给海盗提供了无穷无尽的生意。既然如此,何必自找没趣。不收税,也就没必要走私了,大家都做合法的进出口贸易好了。

事实上,作为殖民者,英国人对香港和香港人的态度,基本上可称为冷淡,或许还有一些轻视。

当年廉政公署在香港打击腐败官员时,一个英籍警界高官被查实犯有严重的贪污罪。虽然他已经卸任回国,但香港警方还是高调地将该人抓回,投入监狱,服刑四年。

其实,这个行动演戏味道很浓。那个英国人虽然被抓,但连贪污的赃款都未被追回,刑满释放之后就愉快地去西班牙享受退休富家翁的生活去了。在英国人眼中,谁是自己人,谁是外人,还是很清楚的。配合形势演演戏可以,真要为了外人牺牲自己人,还是算了吧。

正是由于这种对香港人的冷漠和轻视,英国人并没有把很多自己眼里的好政策在香港实施。二战以后,英国在本土大力推行福利制度,这个制度在当时的英国人看来,是有利于国家和民众的好政策。但这个好政策,他们并没有在香港推行。根本不可能指望英国人像在本土那样,掏钱出来在香港搞社会福利。

有意思的是,英国人没在香港搞福利制度,实在是香港的大运气。否则,香港势必也像战后的英国那样患上“英国病”——经济和社会发展陷入全面的停滞。香港也就不可能有后来的繁荣和富裕了。英国人的冷漠和轻视,无意中让香港成为战后世界,少数坚持自由市场经济制度的地方,并因此快速发展,人均收入甚至曾经超过英国本土。

我们再来看一个相反的例子。在社会事务上,人们出于善意做的事情,得出的结果未必就是好事。

最近,著名媒体人王志安在追踪一个事件。前一阵,新闻媒体爆出一个消息,说一些十几岁的来自四川大凉山的孤儿,被一个格斗俱乐部收养,每天进行格斗培训。

这一下子舆论就炸了,很多善良的人都觉得,这不是“非法收养”吗?这不是“利用孤儿谋利”吗?这不是“剥夺未成年人受教育权利”吗?

于是舆论群起而攻之。结果大凉山当地政府压力就很大,要把孩子领回去,据说要安排他们重返学校。你看初衷很好,很善良吧?

但是只要深想几层,就知道这事没有这么简单。

在那么贫困的大凉山地区,回到那里,这些孤儿真的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吗?他们的生活来源怎么办?格斗赛事,其实是一种非常正规的赛事。孩子在这个行业里成长,真的就比进什么国家办的少年体校更残忍吗?为什么那些孩子自己反而不愿意回去?最后,回到大凉山,真的是这些孩子最好的出路吗?

你看,一个善意的初衷,在社会事务中一旦如你所愿变成现实,结果未必那么良好。

社会事务和个人事务,最大的区别,就是因果关系极其复杂。所以,用动机分析,用善良与否来判断社会事务的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d(ŐдŐ๑)

关于人工智能,有人欢呼,有人反对。在反对者当中,最著名的是三个人:物理学家霍金,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还有就是特斯拉的老板埃隆·马斯克。其中,埃隆·马斯克的态度最为激烈,公开发言反对的次数也最多。

埃隆·马斯克的观点表述最系统的一次,是2017年7月15日,他在美国全国州长会议上发表演讲。这一次,他把车祸、飞机失事、毒品泛滥和食品问题等等,都和人工智能进行了对比。结论是这些东西至少没有对人类文明造成根本威胁,反而人工智能却是人类文明存在的根本危险。

他还列举了人工智能潜在的“四大罪状”:抢走工作机会、引发社会危机、操控信息、引发战争。反正人工智能坏透了,威胁大极了。

好,问题来了:埃隆·马斯克为什么反对?

最近我看到两篇文章。一篇文章说,是因为埃隆·马斯克有远见;一篇文章说,是因为埃隆·马斯克有权谋。哈哈,一褒一贬,完全相反的评价。

先说“有远见”这篇。这篇文章说,为什么埃隆·马斯克的想法和一般企业家不一样?因为一般企业家的想法都是递进的,只看眼前,有什么现实条件,就做相应的事。扎克伯克说人工智能对人类没有那么大威胁,他说的也就是现在看到的情况,是眼下的判断。

但是埃隆·马斯克不一样,他的思维方式从来都是把事情推到极致再来看,会出现什么问题,然后呼吁人类去提前解决那些问题。

所以,埃隆·马斯克的眼光是长远的,他不被理解也是正常的。你看,埃隆·马斯克这些年,看起来做的事东一榔头西一棒,但是本质上都一样。

我们来数数:埃隆·马斯克想,如果汽车一直消耗石油,石油会耗尽,抢夺石油的战争会一直不断。于是他做了电动车特斯拉。

如果电力一直依靠石油、煤炭甚至核能这些自然资源,它们可能有枯竭的一天。于是埃隆·马斯克做了太阳能电池。

如果人类的贪婪和科技一直膨胀下去,最终把地球毁掉,人类必需在外太空生存。于是埃隆·马斯克做了火箭发射,将来要把100万人送到火星。

你看,这么有远见的人反对人工智能,不是很令人信服吗?

在这篇文章的作者看来,埃隆·马斯克简直就是“春江水暖鸭先知”的鸭,不愿意被温水煮死的蛙。总而言之,全人类都应该向他致敬。

这是一派观点,还有一派观点呢?有另一篇文章就写到:埃隆·马斯克之所以说人工智能不好,其实也是他的生意经,是他的权谋。

我们首先得承认一个事实,埃隆·马斯克是一位极会创造故事的人。比如他的特斯拉电动车,连年亏损,产能也存疑,居然就这么一路杀到了北美市值第一的汽车公司。这背后,大部分都是他会说故事的功劳。

他会说很多故事:

人类交通带来大气变暖,于是我们有了特斯拉电动车。

人类能源紧张,于是有了太阳能公司。

人类的人口压力过大,我们要移民去火星,于是有了火箭公司。

人类的交通过分拥堵,于是有了超级高铁。

你会发现,埃隆·马斯克的故事是有模板的:第一步,发现人类的问题;第二步,问题很大,必须死磕;第三步,原来这事可以用高科技决掉;第四步,投资、并购、成立公司、融资上市。

理解了这个模板,你会发现在人工智能这个问题上,埃隆·马斯克也是一样的套路。人工智能很恐怖啊,而且我们也不能阻止它的到来,拿我们应该做点什么呢?

埃隆·马斯克的答案是,成立一家公司。

2015年年底,埃隆·马斯克创建了人工智能公司OpenAI,就是“开放人工智能”。这家公司说自己的使命,就是要看着人工智能,不能让它为祸人间,它的各项成果,要开放和分享。

听起来,这家公司像是一股业界清流。别人家都是不安全的人工智能,只有他们家是安全的人工智能。反正,高速发展一年多的结果是,这家公司已经在人工智能领域举足轻重。“谷歌大脑”的工程师评论说,OpenAI现在是仅次于DeepMind(下围棋的AlphaGo的制造公司)的第二强AI公司。

从结果上看,强烈反对人工智能的埃隆·马斯克,现在是人工智能的既得利益者了。他有这方面的人才积累,还有平台性的技术沉淀。他还在谷歌、Facebook这样的巨头公司掌控的产业中,撬开了一丝裂缝,坐到了游戏的牌桌上。

埃隆·马斯克还干了另外一件事,就是成立了一家脑机接口公司,就是把人脑和电脑连接起来的公司。虽然听起来有点遥远,但作为技术方向,很多人觉得也值得押注。

这个公司,用的是同一个故事——人工智能的威胁。

这 也是一听就能理解的套路:既然人工智能要毁灭人类,怎么办?我埃隆·马斯克的办法,就是把人类的脑力和智力进行升级,我这家公司就是用脑机接口来升级人类的。

反正,埃隆·马斯克每过一段时间就会提出一个人类的敌人,然后给出解决方案,然后就又有了一笔大生意。

上面我们介绍了对埃隆·马斯克这个人,截然不同的两种判断。一种认为他是想用远见和技术来拯救人类,一种认为他是用故事和套路来做生意。那到底哪个是真相?

你要是让我猜,我觉得说得都对,都是真相。

一个人如果不说自己相信的话,他就是个骗子。但是一个人在所有相信的话中,也会选择最能带来利益的话,反复说、大声说,否则他就很难协同他人,走向自己的目标。

你发现没有?完全相反的两个意图,在现实中是可以并存的,并没有什么矛盾。

外部的媒体舆论也好,我们的内心情感也好,都喜欢把人分成好人和坏人,对一件事做是非判断。但是是非判断、道德褒贬,不是看起来的那么简单。

今天举埃隆·马斯克的例子就是这样,两篇文章基于同一组事实,却得出不一样的结论。你可以相信其中一个,也可以像我一样,觉得两个都有道理。

下面才是我今天真正想说的话。刚才我介绍的两篇文章,都是在判断埃隆·马斯克的动机。

但是这样做有一个问题,每个人的动机,都像埃隆·马斯克这样,处于晦暗不明、混沌难分的状态。你做一件事,你分得清是为了利益,为了虚荣心,还是为了某种无私的情怀吗?可能都有,可能不同的时间点,它们之间的搭配比例也不一样。

所以,动机分析,总是能振振有词,也总是有解释力。但是作为求知者,对他人动机的关注,除了能够简单地做出一个道德判断之外,我们会一无所获。

埃隆·马斯克立下了一个目标,想到了方法,方法中有套路也有独创,然后获得了阶段性的成功。对于这样的人,我们可以致敬,也可以质疑。但是更应该做的,是把动机判断放在一边,看看他到底为我们提供了什么启发和价值。

你若向往,我似力量。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6,482评论 6 481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8,377评论 2 38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2,762评论 0 342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5,273评论 1 279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4,289评论 5 373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046评论 1 28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351评论 3 400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988评论 0 259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3,476评论 1 30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948评论 2 324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064评论 1 333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712评论 4 32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261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264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486评论 1 262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5,511评论 2 354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802评论 2 34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