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喵最近生病,又赶上考试真是头疼的一塌糊涂。完全没有时间看书写东西,心烦的要死。这篇文章在完稿前还被我手残不小心删了,悲催的是我还没有存稿,只能重新埋头于案。现在考完试,终于有时间来聊聊画中的《延禧攻略》了,70集的长剧终于播完,我的追剧生涯也告一段落,这样好的剧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出现下一部。
《延禧攻略》的热播已经变成了一个话题,一个现象,人们见面聊天不是问“有没有看剧,剧好不好看?”而是直接讨论剧情,道具,服装等等。各路人马纷纷上了热搜。本来我也想写一篇关于剧中出现的各种名画的文章,但是我发现各路大神对这一方面已经写了很多,我就不班门弄斧了。还有很多翻老本,写乾隆这个盖章狂魔的文章。乾隆爷的审美不是在《国家宝藏》播出时就已经被吐槽的不要不要的了吗?所谓乾隆爷有一千多枚印章,其中鉴赏印玺就有172方之多的数据,尽管我看过很多遍,但依然记不住。要不是我为了写文翻资料,这真是一点意义都没有。所以我就另辟蹊径,来写点不一样的。哈哈,其实说实话我也是来蹭热度滴!
郎世宁的画中人
这幅画像非常传神,纯妃是乾隆后宫颜值最高的一位汉人妃子。
纳兰淳雪就是那位鼎鼎有名的纳兰容若的侄女。
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一套肖像画的人物五官比较立体,与中国传统人物画像的扁平化有着明显区别?原因呢很简单,因为绘制这套画卷的是个外国人,他就是鼎鼎有名的郎世宁。
中国传统肖像画以线描为造型基础。如唐代的《步辇图》就着重刻画最具个性特征的人物面部,五官略做晕染。总的来说就是不立体。而到了明代中后叶以后,传统的肖像画代表手法以“江南派”和“凹凸派”为代表,“江南派”是在勾线的基础上多次复色渲染,比以前的单线勾勒,然后以色彩平涂的传统手法更具有表现力。
而西画法反应的是光线的走向,强弱变化以及阴暗的投射。经典案例如“伦勃朗光”,这种光影效果甚至被大量运用在今天的摄影技术中。简单的说就是在拍摄人物的45°角处放一盏灯,呈现出来的效果。伦勃朗光有一个很简单的辨别方法,就是在不受光的那半边脸颊上会出现一个倒三角(当然鼻子太塌的人可能没有)。
而郎世宁的画说不清是油画中国风还是中国画西洋风,但能使画作在视觉上达到了中国绘画从未有过的一种立体感,画比照片还好看还生动。郎世宁的这种照片似的画风特别适合画帝王肖像。话说皇帝相和后妃像可能是这世界上最难画的画了,稍有差池,哪怕仅仅是因为皇帝或者妃子本人不喜欢,轻则不受宠,重则掉脑袋。但是朗世宁有个绝技,这种绝技让乾隆欲罢不能,特别喜欢让他画肖像画,这个绝技就是:面部阴影。
这个独门绝技到底神奇在哪里呢?传统油画那样的明暗对比,虽然显得五官深邃立体,但在康熙爷眼里,那是阴阳脸脏兮兮的,很不喜欢,所以不能画。所以郎世宁就在人物的脸部两侧及鼻翼两边画了阴影。这样虽然还是干净的大饼脸,却突然立体起来,五官也显得大了一些。这一棋妙招堪比现在的美颜相机,没有人不为之疯狂,乾隆又怎么能够放过呢。
朗世宁机智地运用西方油画明暗画法,使画面立体,还顺带加入了油画的焦点透视法,明暗阴影忠于光源的西方画法,就会自然形成一个焦点透视。焦点透视跟中国绘画的散点透视的区别主要表现在视觉上,就是一个立体,一个不立体。朗世宁是将西方画法带进中国绘画的第一人,却始终没有放弃明暗画法,虽然减弱了很多,但都很巧妙的隐藏在每个细节之中。把明暗变化处理的都非常克制,他一直在淡淡的水墨画和浓墨重彩的油画间努力寻找一个平衡点。
消失的画像
清朝历代皇后及主要嫔妃差不多均有画像存世。除去穿戴整齐的朝服像外,还有若干油画肖像。郎世宁所画的《心写治平图》卷(又称《乾隆皇帝及后妃像》卷,现藏于美国克利夫兰博物馆)中描绘了乾隆皇帝登基元年与十二位后妃的画像,而本应在卷中位列后妃第三位的慧贤皇贵妃(继后乌拉那拉氏)却没有出现,卷上也有明显的裁切痕迹。
在乾隆帝漫长的一生中,有三位皇后,分别是孝贤皇后富察氏,继后乌拉那拉氏(先立后废),孝仪皇后魏佳氏(追赠)。这三人生前的人生际遇各不相同,死后的地位亦有着天壤之别。 而我们始终无缘一览真容的这位命途多舛的乾隆继后,在现存的众多乾隆时期绘画作品中也都被无情的涂抹掉了。
《塞宴四事图》轴就是其中之一,《塞宴四事图》是表现乾隆帝于乾隆二十五年九月初九日木兰行围途中举行活动的皇家活动现场图,类似于现在的纪录片。其中帐旁七人中,前排被簇拥者身着明黄色吉服,站在她右侧的二人与后排左侧一人身着杏黄色吉服,这四人前额的头饰也表明了他们是同一族属。清制,明黄色吉服为皇贵妃以上服用,杏黄色吉服为贵妃,妃服用。颜色的不同体现着等级的差异。再综合时间,我们判断前排这位被簇拥者,即为当时乾隆帝的继后乌拉那拉氏是合情合理的。旁边搀扶者似乎是后宫主位中排第二位的令贵妃(魏佳氏于二十四年十一月晋封贵妃)。其余三人中,左右二者分别扎着两缕长辫,衣着发饰与《威弧获鹿图》卷中为乾隆帝递矢的维吾尔族女子一致。中间着红衣者头戴维吾尔毡帽,虽然同为回族,但其形象于左右二人明显不同,此人似乎是本年二月,新晋入宫的和卓氏,即后来乾隆帝的容妃(香妃)。她在画中年龄也与其26岁入宫的判断相一致。站在她身边的二人,可能是乾隆二十五年年初与她一同迁居京城的和卓氏族人。
我们再来关注这七位的面部绘画手法,不难发现其中六人面部的描绘手法均为解剖得宜,表情丰满的标准“西法”。而被簇拥者的面部却以浅淡的“中法”描绘,不显生气。同时令贵妃与站在她左侧女子的眉处为何均出现重大变更?且最右侧回装女子的整个头像为何会被完全涂抹修改掉?
让我们先结合《延禧攻略》的剧情来分析一下,乌拉那拉氏随圣驾南巡期间,先因劝谏“扬州瘦马”事件惹得乾隆不快,后又涉嫌参与弘昼谋反,最后又冒着满洲风俗之大不韪自行断发,被先期送京“调摄”,不幸于一年后崩逝。而在真实的宫廷历史中,乌拉那拉氏“举止尤乖正理,迹类疯迷”的原因不可获知。但坊间有传闻,说皇帝南巡时欲立某女为妃,继后谏止,遂有断发之举。后又有当时欲晋魏佳氏为皇贵妃之议,皇贵妃在皇后之下,位在九四,乃逼宫之位。继后断发实起于争风吃醋。
再看图中几位女子面容分别经“中法”“西法”反复修改,定是受了乾隆的意旨,而且随着乾隆内心的变化,画中的“御容”自然也随之改变。
再如绘制于乾隆二十八年的《弘历宫中行乐图》帖落,画面上的乾隆凭栏卧于涧阁中,正注视着桥上款款而至的女子,除了隐藏在山石后的两位侍女外,妃嫔一共三位,左侧两位顾盼引领着右侧一位,太监或执扇,或端匣,或抱琴,跟随三主位身后。此画正是继后乌拉那拉氏于后宫如日中天之时,画面表现内容自当是乾隆帝与其后妃行乐林泉的场景。画中被顾盼引领的人,结合宫廷历史推断为继后乌拉那拉氏。但遗憾的是,此卷中最为生动的反映五位后妃及侍女徐徐前行的画面,被整体裁补过,画面上山石,油松等处生硬的接笔皆暴露无遗。再看画中,无论是乾隆帝还是众太监,就连驯鹿的形象在原图中都保留了“西法”的描绘手法,而替换过的五位女子却无一例外的以“中法”描绘。此幅当是“抹去”说的又一力证。
水墨画和西化的材质和工具不同,中国画用水墨讲究吸气韵和轻灵,西画用颜料显得厚重。西画是用颜料一层层涂上去的,可以随时改,画错了盖掉就好。中国画只能一笔成型,画错了就废了,没法修改,这也为我们探索这位被刻意抹去的皇后乌拉那拉氏真容,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郎世宁
说到这位把西画技术带到中国的第一人,朗世宁,他其实是意大利人,原名朱塞佩·伽斯底里奥内,来自米兰。康熙五十四年,27岁的郎世宁随天主教耶稣会官方旅行团进入北京城,当时康熙给这个外国人在紫禁城养心殿旁边建了一个部门,叫做如意馆。专门用来陈列他们带来的好玩儿新奇的高科技产品,归康熙直接管理,朗世宁到如意馆之后,他的绘画才能很快就被康熙发现,从此正式成为宫廷画家,据说郎世宁内心是抗拒的,我是来把福音带给你们中国人的呀,可康熙的意思却是,你那个教义怎能与我大天朝相比?看你用几何数学的方法画画的也是新鲜,作为一个艺术家,你就留在我身边物尽其用,好好画画吧,最后朗世宁还是留下了。
一个意大利人从小画油画长大,除了造型能力之外,对中国水墨画一窍不通。朗世宁几乎是从零开始,除了学画画,每天还要学汉语和满语。据说朗仕宁还参与了圆明园夏宫的设计,于是圆明园里就有了一座巴洛克风格的建筑,可惜我们无缘得见。
朗世宁经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从康熙年间的学习,到雍正年间的精进,最后得到乾隆的赏识,画尽乾隆一生的大事。死后,乾隆赐予他三品侍郎官职。作为一位传教士,一个神职人员,虽然传教本职工作被清朝皇帝缕缕打压,本想靠绘画才能曲线救国,却一生壮志未酬,但在艺术方面,在中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礼遇和尊重。
逸事
据说有一次乾隆在御花园,看到自己的一群妃子叽叽喳喳围着朗世宁求画像,事后便问“朕的哪一个妃子最好看啊?”郎世宁立刻跪下“臣不知道啊,臣不敢看,臣一直仰头数屋顶上的瓦片呢。”乾隆又问“有多少瓦片?”郎世宁说“三十片。”乾隆派小太监去数,果然三十片。从此乾隆更宠爱这个机智的外国人了。
最后以这幅郎世宁晚年所绘《乾隆帝妃与嘉庆帝幼年像》来结尾,致敬我喜爱的《延禧攻略》,左侧贵妇或为嘉庆帝生母令贵妃魏佳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