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灵枢经·正义精讲305
卷六·阴阳清浊第四十
2/3
原文:
黄帝曰:愿闻人气之清浊。
岐伯曰:受谷者浊,受气者清。清者注阴,浊者注阳。浊而清者,上出于咽;清而浊者,则下行。清浊相干,命曰乱气。
黄帝曰:夫阴清而阳浊,浊者有清,清者有浊,清浊别之奈何?
岐伯曰:气之大别:清者上注于肺,浊者下走于胃。胃之清气,上出于口;肺之浊气,下注于经,内积于海。
原文译文对照:
~~~~~~~~~~
黄帝曰:愿闻人气之清浊。
黄帝问:请您讲讲人体之气的清浊之分。
岐伯曰:受谷者浊,受气者清。
岐伯答道:从饮食水谷所化生的人体之气,为浊气;从外界大气所化生的人体之气,为清气。
清者注阴,浊者注阳。
清气注入人体之阴分,即动脉血、细胞内液;浊气注入人体之阳分,即静脉血和细胞外液。
浊而清者,上出于咽;清而浊者,则下行。
浊气当中的清轻部分,即富含二氧化碳的代谢废气,上行自咽喉呼出;清气当中的浊重部分,即富含氧气的新鲜血液,自上焦之心肺下行至动脉系统,再经毛细管网,历遍人体全身细胞。
清浊相干,命曰乱气。
如果清气和浊气互相干犯,即互相混淆而不能各行各道,就会使人体应有的升清降浊机制发生紊乱,这种病症,名叫“乱气”。
黄帝曰:夫阴清而阳浊,浊者有清,清者有浊,清浊别之奈何?
黄帝问:常言道阴分气清而阳分气浊,但浊气中又有清者,而清气中亦有浊者,究竟清气与浊气该怎样分别呢?
岐伯曰:气之大别:清者上注于肺,浊者下走于胃。
岐伯答道:清浊二气的最大区别为:清气会上行注入肺脏,而浊气会下行注入胃腑。
胃之清气,上出于口;
胃腑内浊气所化的清气部分,会上行自口腔而出;
肺之浊气,下注于经,内积于海。
肺脏内清气所化的浊气部分(肺静脉中富含氧气的动脉血),会下行注入左心房,再注入主动脉系统,并在体内的两处气海汇聚:肺体内部及心包膜、胸腔膜等上焦网膜系统(两乳之间的上气海膻中),和大肠壁及肠系膜等下焦网膜系统(脐下的下气海丹田)。
~~~~~~~~~~
老黄历择吉,2024.10.14
上一篇:灵枢经正义精讲304
下一篇:灵枢经正义精讲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