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微静:赶街

比起逛街,我更喜欢赶街。赶街随意自在,用不着化妆,也省去了蹬高跟鞋的麻烦,穿一条宽松的裤子,吸一双舒适的平底鞋,就可出门而去。在我家乡,赶街分为两种,一种是赶菜市场,一种是赶集市。

春夏时节是赶菜市场的好时候。

清晨,太阳还未高高升起,阳光就会把你从被窝里叫起来了。因为肚子饿的咕咕叫,你不由地匆匆洗漱,之后快步走向菜市。菜市门口挤满了众多卖早点的流动小贩,卖米糕的,捏包子的,糯米饭团的,豆浆油条的,排队等烧饼的人睡眼惺忪,有的甚至还穿着睡衣。要是想吃点带汤水的,往里走会有扁肉店,扁肉可是个有趣又好吃的东西,在我们家乡也叫扁食,在四川叫抄手,在广东叫云吞,在北方叫馄饨。端上一碗,馅大十足,Q弹爽栽。

菜农们凌晨四点动身进城,现在每个摊位上都堆满了各式各样的新鲜蔬菜。植物在春夏疯长,豌豆尖、南瓜尖、小苦菜、茼蒿、艾草,绿蓬蓬的一大把,嫩得能掐出水;新鲜黄花菜、棠梨花,刚摘下的薄荷叶,释放着勾魂的香气;草莓、桑葚、蓝莓、红提和樱桃放在一起,远远望去仿佛多彩晶莹的珠子,削好小菠萝,酸涩多汁,气息会飘到菜市场对面的那条街上。

菜农一向是懂得菜式搭配的,油润的茄子和面红的番茄,乳黄的春笋和明艳的鲜辣椒,带刺黄瓜和敦实的土瓜。此外,还有卖现磨豆腐的,卖咸菜的,卖熟食的。如果刚好家里缺调料,你可以找到麻袋装着出售的花椒大蒜,绿柠檬,酸腌菜,甚至是玫瑰花瓣和蜂蜜。

在菜农摊位两边,还开着两排小店。卖烤鸭的,已经架好烤架,生上火了,做泡菜的和麻辣烫的店铺门口摆着各自的招牌菜色。做包烧的店门口总是有芭蕉叶裹着鸡肉的香气,和隔壁卖手撕面包的生面粉味相互混杂。有时候如果运气好,你还能见到挑着担子来叫卖鲜花的,栀子、缅桂花是香气最浓的两种,染在指尖上恐怕一个夏天也洗不掉。

菜市场也许是最容得下人间的地方,赶菜市场就是在赶热闹,人挨着人,除了日常什么也没有,这红红绿绿的喜人场面也总是能调动人的兴致和感官。而赶集市,就是赶个即兴,是带有野餐性质的出行。

每次回到家乡,如果是碰上的赶集的日子,一定会随外婆一起去镇上的市集看看。这个市集在我很小的印象里就有了,如今依然活跃着。小时候住在很落后的乡下,能随大人们赶一次集那可是相当新鲜有趣的事情,在去之前可是可以预热激动整整两星期。每一次陪外婆赶集都像是一个郑重的日子,要把最新最漂亮的衣服穿上,整整齐齐,隆隆重重,仿佛参加一个盛大的宴会。外婆总会紧紧拽着我的小手,给我买一根糖葫芦,酸甜的味道伴随着熙熙攘攘的人群,这是童年里属于外婆的味道。

这么多年了,市集的地点和模样都没有太大改变,一切都有种八九十年代的怀旧感。我混在背着背篓的农民中间,不急不慢,懒洋洋地往前走着,偶尔看见有镇上的孩子光着脚从旁边跑过,他们长大后又会离开家乡去往哪里呢?那时他们的家乡还会在吗?

逛集市要从卖吃的那头逛起,拎着泡萝卜和切片葛根边吃边逛。这里有不同于城里的小贩,炒米花糖的,卖花生板栗的,竹编器具的,衣服和手链的,甚至有卖猪仔的,有的小贩开着卡车来,车往路边一停,后车门一开,就开始叫卖车里成堆的西红柿和地瓜。小贩们其实也不那么急于出售自己的东西,他们蹲在地摊面前望向蓝天白云,慢悠悠地抽着烟,或者相互看看对方的东西,尝尝别人自家种的小黄瓜。

我常常会在卖鲜花的摊位前逗留许久,挑上几束勿忘我或者雏菊,插进陶缸里,给家里增添一点生气。要是运气好,也会买上几支刚从池塘里挖出来的莲藕和绿盈盈的莲蓬。

还是想和外婆赶多几次集,多一次是一次。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