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塞被称为德国"浪漫派的最后骑士",他的作品大多以描写青年的自我成长为主,反映个人在一个时代下的迷茫、忧郁、彷徨和探索。
黑塞既是一位作家又是一位诗人,因此他的作品不但有着文学的叙事深度,也有着诗的优美韵律。
《悉达多》正是这样一本小说。黑塞用他那作家兼具诗人的笔触,富有哲理、充满诗意地描绘了悉达多追求人生境界的一生。
主人公悉达多是一位英俊聪慧的古印度青年贵族,人人都爱着悉达多,但他内心无法安宁。为了寻找"心底深处"的平静,他离开家园,追随沙门在森林里苦修,在舍卫城聆听佛陀乔达摩的讲道,在繁华的大城市入世认识了妓女伽摩拉,成为商人,成为情人,也成为了赌徒和酒鬼,极度的奢靡纵情岁月几十载,恍惚中他倍感空虚极度厌恶自己,他逃离尘世。他隐居河边,像摆渡人倾听河流一样向河流学习,而后却被儿子无情抛弃,绝望让他最终他彻悟。领悟到永恒的人生是用"爱"将自我融入世间,方可达到万物的圆融统一。
悉达多的一生历经学习—迷惑—苦修—不解—听道—感悟—入世—厌恶—领悟—修行—悲痛—最终彻悟。
小说以人道主义出发,通过描绘悉达多在思考中认识,在实践和生活中领悟智慧,探讨了个人有限的生命体在面对无限的人生境界时,应该"接受这个世界,去爱它,为自己属于它而高兴",让自我与世界同为整体,达到万物的圆融统一。
小说富含思辨思想,体现出了作者对人生和宇宙的睿智理解,同时也可以窥视到作者对东方思想的接受与借鉴
思考的本质就是认识根源(最高精神世界的追逐)
关于阿特曼与诸神的思考:
悉达多出身于一个婆罗门的贵族家,聪慧受人喜爱。他从父母和师长那里学习能学到的一切:斋戒沐浴和献祭、学者的谈论和辩论,还有古诗和"唵"(宗教音节)。
普拉迦巴谛:印度教中的造物主。阿特曼:绝对永恒的精神实体,"真我",与宇宙的"大我"相提并论统一。
真的是普拉迦巴谛创造了世界?难道世界不是阿特曼所单独创造的?难道诸神不是一些造得像你我一样的形体,不但到头来不免一死,而且还短暂如朝露?
在这里身为婆罗门的悉达多,第一次对婆罗门的献祭和斋戒沐浴,起了质疑和思考:
真的是普拉迦巴谛创造了世界吗?难道不是阿特曼吗?难道造物主不也和我们一样受时间的约束只是暂时存在吗?阿特曼除了在心底深处,在哪里还可以找到他?这个受时间约束的个人"自我"又是什么?
悉达多思考的本质是对最高精神的永恒"自我"尚未达到的追求,以及对个人"自我"的缺乏认识。
关于舍"我"与"真我"的思考
1.悉达多成为一个沙门苦修
他离开了家乡舍弃了婆罗门身份。
遇到女人时,他的目光变得冰冷;穿过人们衣着奢华的城镇时,他面显轻蔑,双唇紧闭。他看到商人们做买卖,王公们去打猎,吊丧的人们悲泣…所有这一切都不值一瞥,样样都是假的,都散发着谎言的恶臭。
沙门的修行教义,旨在让"我"死掉,变得空无,没有快乐悲伤和梦想,也就是否定个人"自我"的存在,只肯定永恒"自我"。
虽然悉达多从"我"逃离过一千次,在空无中,在动物中和石头中稍作栖宿,然而回归"我"仍然无法避免。当他站在日光月影下,回到树荫或雨水里,他又是"我",又是悉达多,又感觉到沉重的生命循环的折磨。
于是成为沙门的悉达多再次思考:舍弃"自我",舍弃身体,只是暂时舍弃。它只是暂时为了暂时减轻生命的痛苦和虚无。就像赶牛的人在客栈喝酒,同样是暂时逃避。因此悉达多离开了沙门。
2.悉达多决定寻找佛陀乔达摩
他在舍卫城聆听佛陀乔达摩的讲道,佛陀光明与安详,饱含智慧和真理都让悉达多为之敬佩和感叹他是真的佛和彻彻底底的圣人。佛陀的教义虽然完美智慧,但不能告诉别人如何彻悟的以及彻悟过程。
"的确,世上没有东西像'我'这样占据我的思想,这是个谜:我活着,我是一个人,我与别的每个人分开,我与他们每个人都不同,我是悉达多,而世上万物中我知之最少的恰恰是关于我自己,关于悉达多。"
经过思考,悉达多认识到如果从佛陀哪里都得不到答案,那就没有哪个老师可以教他。同时他意识到他学了很多知识却对个人"自我"知之甚少。于是悉达多决定从自己身上,从世间万物身上学习,发展和认识个体"自我"
再此过程中悉达多思考的本质是个体"自我"是客观存在的,个体"自我"是永恒"自我"的前提,不应该为了追求永恒"自我"而否定个人"自我"
个人"自我"与永恒"自我"两者关系的思考
悉达多在思考得出不应该否定个人"自我",决定通过思考和实践来完成对个人"自我"的发展和认识。
于是悉达带着认识自己的强烈愿望多入世。他在繁华的大城市入世认识了妓女伽摩拉,成为了商人,成为了情人,也成为了赌徒和酒鬼。终日沉迷物质欲望让他产生空虚和厌恶自己,转而离去。而后在摆渡人和河流中间获得彻悟。
世界上根本就没有时间这样东西?
在此过程中,悉达多因思考而入世,让个人"自我"得到极致的发展。但追求最高精神永恒"自我"的存在,但终究会厌恶。与河流和摆渡人的相处中,他再次思考。时间,思考万物与"自我",。
本次的思考本质是个人"自我"是无限变化的,永恒"自我"是始终如一的。人既因为变化而存在,又因不变而存在。
悉达多通过个人"自我"与永恒"自我"的不断思考,达到了飞跃的认识,实现彻悟。因此可以说思考的本质就是认识根源。只有通过思考,种种感觉才会变成知识,变成真实,开始成熟,不致迷失。
接受这个世界,去爱它,为自己属于它而高兴(生命永恒的彻悟)
悉达多的一生是不断追逐人的最高精神境界的一生。小说借由悉达多与歌文达谈论说出了悉达多彻悟了智慧是无法言传的、时间是不存在的、爱是世界上最重要。
智慧是不能言传的
智慧是不能言传的。一个有智慧的人如果想要把智慧讲给别人听,那些话一旦说出口来,反而会让人觉得很愚蠢。
悉达多聆听了已经成佛的佛陀的教义,但他无法因此成为佛,拥有佛的智慧。他的智慧向河水学到的,是自己悟出的。
因此现今的我们个人,只有学习是无法获得真正的智慧。我们读诗读科技读理财,但不是每个人都因此可以成为诗人,科学家,和富豪。真正的智慧我们看到听到就可以拥有,而需要我们个人的理解或"悟"以及时间。
时间是不存在的(每一个真理的反面也同样是真实的)
悉达多从河流中得出时间是不存在。河流因永不停息所以是每一瞬间是全新的,又因为河流始终就在那里,所以又是不变的。个人"自我"与永恒"自我"也是如此。
个人"自我"是无限变化的,衰老死亡新生等,永恒的"自我"又是始终如一,生死各永恒。人因为变化,他才存在。因为始终如一,他才存在。瞬间即永恒。每个瞬间都在变化,每个瞬间始终如一,因此时间是不存在的。
智慧的无法言语使思想用文字等任何形式表达出来只是一半,以你每一个真理的反面也同样是真实的。由此水,人,世间万物达到了万物统一和谐。
爱是世界上最重要
另一方面,悉达多悟到的万物统一和谐,是处在世间万物之外俯视去看。但个体是真实存在于万物之中的,因此要消除矛盾,需将"自我"重新纳入万物中,而个体是真真切切存在于"万物中的"。
个体真真切切存在于万物中,构成万物圆融统一一体。而人类的一生会经历悲伤,厌恶甚至绝望。为了学会抗拒这些痛苦,接受这个个世界,爱它,认真对待生命,不在虚幻里寻找完美,因为真实的世界每个瞬间是完美。
结语
小说中的悉达多代表着是我们每个人,他经历的种种我们也曾经历或正在经历。而主人悉达多的名字也来自乔达摩的名字,暗含悉达多最终也可以达到最高的永恒的完美境界。同时,个人"自我"和永恒"自我"代表着感性"自我"与"理性"自我。
作者借由小说提出个人应该像悉达多那样,勇敢面对现实,热爱这个世界,热爱世界,最终实现更高层次的理性精神世界。实属良苦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