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在儿童期和青少年期经历父母的死亡
第十六章 外部条件良好时儿童的反应
在此回顾课程内容,发现自己的听课效率真的太低,很多课程中前面的点在课后总结中已经被冲淡了。越发觉得课后复习尤为关键。
本次课程中的点:
1.依恋关系和心智带宽紧密相连
这个点其实信息量非常的大。依恋关系的建立,是孩子心智成长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依恋关系、大脑和心智是一个动态的相互影响的状态。心智涉及情绪调节与自我组织,心智的带宽涉及:自尊状况、自恋状况、共情能力、人际互动等。
2.幼年阶段,在大脑发育的过程中,父母与孩子的交互性越强,皮质越活跃,越聪明。
这个点着重呈现的就是大脑发育与人际关系尤其是早期亲子关系之间的重要相关性。
3.正是情感失败、不断的刺激和调动,你的情感张力。
关系中由重要课题带来的分离、丧失或者情感的失败,是对情感张力的一种刺激和调动。一种高能级的调动就是——悲伤的力量。它是推动你完成告别、自我确认、完成新一轮成长与塑性的重要力量。
4.母亲这一级尤为关键,主要照顾者中母性的客体化和母性的丧失直接关系到你情感活性和情感张力的问题
这个点就回到原生关系中的依恋关系,对于孩子心智成长的影响力。
5.自传式叙事的进程感,让你不断看到行为和精神轨迹,正是这个轨迹让你有了正念和心之觉醒
正念:有目的的、有意识的,关注、觉察当下的一切,而对当下的一切又都不作任何判断、任何分析、任何反应,只是单纯地觉察它、注意它。这就是回到当下的情境。“自传性叙事”是一种对自己行为轨迹与精神轨迹的看到,引发的对自己的生命形态的接近、理解和诠释。它是指向当下和未来的。
你怎样回顾你的历史,在记忆中你走过了怎样的路?
电影《人工智能》中的大卫——寻找母亲、寻找女神—— 一个永恒少年的探索与追寻,他没有在被抛弃中选择放弃得到母爱、放弃自己。选择的是为了得到母亲的爱,踏上了去求助“女神”的道路,勇敢的探索和远征。
6.自传式叙事需要你的情感张力,情感张力要有自尊的介导。没有自尊的介导,没有办法发展更好的自恋和共情,因为自恋和共情能够在一起。自传式叙事来自尊的介导,就需要自我确认。自我叙事里面重要的线是儿童哀悼——悲伤的力量。
联系到电影《人工智能》中,我是谁?我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我是大卫。是悲伤让大卫获得了一种自我确认。踏上了寻爱之旅。
电影《被嫌弃的松子》中,松子一种低自尊的状态,让她在经历丧失中,开启了乞爱模式。她无法完成自我确认,在乞爱中无法完成自恋塑性,最终也无法共情到她的乞爱对象。遭到一次次的抛弃,最终彻底放弃了自己。
自恋和共情应该是平衡的,但是现实中更多是失衡的状态。现代婚恋关系中的种种显性和隐形的问题。
7.幻想和叙事始终干扰自我塑型
低级自我叙事在消解自尊和自我叙事。通过对内隐记忆的观察,推断出相对来说海马体太弱,密度低。杏仁核更原始,意味着跟潜意识连接更深。
8.记忆芯片与情感张力——记忆芯片里面没有,但是永恒的跟你的情感张力连接着,情感张力里面有愤怒、恐惧、悲伤这三个特征,持续调动你的持续张力,去探索。
记忆芯片与自传式叙事有异曲同工之妙。背后都是对你的行为轨迹和精神轨迹的一种诠释和保存。它虽然已经过去,但是却很深的影响着你对当下自己的确认,以及未来你的走向。
9.正是这种能量信息的流动将我们大脑进行更高维的激发和雕刻。在新大脑皮质层层面上雕塑性、可塑性最强。
10.情感的张力是情境性的,我们高度重视情境和氛围,尤其对情境和情感张力越敏感,你的识别系统越高,你的心智的活性就越高。
11.我们很多人对情境不敏感,就意味着你根本返回不了记忆,你就无能为力,只能跟着混日子。
12.情境——时空感开启的旋转的可能性、仪式感。
13.成人的哀悼和儿童的哀悼,差异最大是:成人哀悼更多处于旧有心智,在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层面形成大量经验固话的记忆,儿童哀悼则更多涉及悲伤如何转化成悲伤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