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与意识两个极为普通却又富含哲学韵味的词语,好像与你我这样的普通人的生活毫无意义可言,这是因为说起哲学,我们会自然的想到这东西很高深,离我们太远,物质生活这么丰富多彩,还是不要纠结哲学上的事为好。
但是,因为一本书改变了我的看法。最近看埃克哈特·托利的《当下的力量》一书,我才觉得哲学离我们很近,而且那两个词也变得不普通起来。
首先得从当下的力量说起,何为当下的力量?本书导读部分的作者张德芬这样写道,当下有你所想要的东西,当下也是你唯一拥有的东西。可能一听到这句话,就会有人反驳了,怎么可能只拥有当下,我还有过去有未来。其实这样说也没错,只是两人所处的状态以及看待问题的角度不一样罢了。让我们这样来看,过去是什么时候,现在之前,但是问题是你现在还能回的去吗?过去已经发生了的事的结果还能被重写吗?回答当然是不可能,那么你还有什么根据说你拥有过去呢?只能说你拥有的其实是藏在你大脑中的一些记忆罢了。还有未来也是一样,所为未来,即现在之后,还未到来,下一刻将会发生什么没有任何人会知道,这样看起来,未来比过去更可怕,因为它一切都处于未知状态,如此说来我们同样也无法拥有未来。至此,我们就可以明白,我们真正能够所拥有的,能够所改变的仅仅只有现在罢了,即当下这一刻。
那么问题来了,尽管有的人可以想得通这个逻辑,但是他却做不到,守住当下这一刻,就如禅宗所言,不能将心安住在当下,总是生活在过去的回忆以及对未来的期许之中,从而带来了愤怒、伤心、悔恨、愧疚等情绪以及产生压力、焦虑、恐慌等。
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我们已经知道了过去不可得,将来不可得,唯有当下实实在在,但我们还是无法控制自己以致深陷消极负面情绪的泥沼之中。拿书中的观点来说,这就是思维惹的祸了,我们不是控制不住自己,而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思维,要想让思维听自己的话,说实话真的是太难了。那么什么是思维呢?思维就是指人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每逢遇到问题,总要“想一想”,这种想就是思维。由此可知,我们的思维极有可能是无时不刻都在运转,都在工作。
但是,话说回来,这种运转以及工作,他不一定都是对我们有力的,思维帮我们解决一些工作、学习、生活上的问题,它的作用我们补课否认。但同时,作者在书本中提到,不停地思维活动使我们无法达到与存在不可分离的内心的宁静的状态。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因为思维在不停地活动,它不能被我们停止,因而导致我们的内心无法达到一种宁静的状态,甚至有时候我们已经无法意识到我们的存在。当然,这儿的我们,并非指现实中的这个血肉之躯,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我们,在书中作者称之为本体或存在。
这就已经到了问题的根源所在,之所以深陷负面以及消极情绪的泥沼之中,就是因为我们已经丢失了真正的自己。此时此刻,准确的说,思维已经成为一种疾病,你不是再利用你的思维,而是你在不知不觉间被它利用。不管什么时候,当你想从这种令你苦痛思维之中解放出来的时候,你却做不到,因为你无法找到那个可以让自己思维停下来的按钮。但是,如此说来难道就没有解决的方法了吗?难道一直就要生活在思维的控制之中而甘心被它利用吗?
不是,当然不是,我们不可能甘心做思维的奴隶,肯定有解决这种窘态的途径。在《当下的力量》一书中,作者告诉我们,当下就是解脱的关键,只要你与你的思维认同,你就便找到了当下,从而拥有当下的力量,也就阻止了思维不停地活动。从而让你的思维停下来,安静下来,让你的内心重归于寂。
那么,我们我们又该如何找到当下,从永动的思维中解放出来呢?答案就是——创造思维的空白,也就是在心智流中体验一种思维的中断。创造思维的空白,有两个途径。其一,作为一个观察的临在倾听你脑袋中的声音,仅仅是倾听,不要去做任何评判和谴责。作者说,这是一种自我存在的感觉而不是思维,它超越并且高于思维。其二,集中注意力与当下这一刻,用心用你的所有感官去感知你周围的一切事物,不管是在上班,还是生活抑或其他场景。比如你吃饭,你就集中注意力去感觉事物的口感、味道,用心享受来自美味对味蕾的刺激;还有就像洗手,你就去感觉水流击打手掌并且从指缝中流逝的感觉,同时再去观察前边所提到的临在。这样,久而久之,你就会感觉到一种宁静平和的状态,而这种状态其实就是一种来自于内心深处的喜悦,也就是作者所言的当下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