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村庄坐落在群山脚下,村庄前面有一条美丽的小河。小河为村里人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大人们在河里洗菜、洗衣、引水灌溉;孩子们喜欢到河里玩耍、探索。小河成了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在不同的季节里,小河会呈现出不同的景象。
一
夏季是多雨的季节。一场倾盆大雨过后,河水暴涨。小河沿岸的山坡上、沟渠里的水都会流入小河,由于水里裹挟着泥沙,所以河水会变成浑浊的黄色。此时的小河水位上涨,河面变宽,它一改平时安静和缓的状态,变成了气势磅礴的大河。
河水浊浪翻滚,奔涌而来,爆发出巨大的轰鸣声,像河水在咆哮,震撼人心。尽管我没见过黄河浊浪滔天的壮阔景象,但眼前的大河很容易让我联想到黄河,黄河的“波涛如怒”,不正是眼前这条大河的模样吗?如果我愿意,我完全可以认为:眼前的大河就是黄河的缩影。感谢大河,让我在家门口就饱览了黄河的风釆。
站在河边,看着滔滔河水滚滚东流,一刻不停,一去不回,不禁想起古圣先贤对时间流逝发出的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今天我身临其境,亲眼目睹。时间的流逝与水的流逝惊人地相似!
随着河水的不断流逝,水位也在不断下降。一天以后,水位便下降了大半;两天以后,又下降了大半。河水也变清了,那条静静流淌的清澈小河又回来了。
二
到了冬季,在严寒的作用下,小河很快切换成冬季模式。河面上结了厚厚的一层冰,清澈的河水变成了一条白色绸缎,弯弯曲曲地铺在河道里。露出冰面的岩石,此时成了镶嵌在白绸上的抽象派图案。
走近冰面,听到冰层下有“哗啦、哗啦”的流水声。哦,原来河水没有完全结成冰,底下还有水在流动呢。这些水得益于冰层的保护,才免遭严寒侵袭。
河湾里冰面开阔,光滑平整,最适合练滑冰了。这种上好的天然滑冰场,孩子们可不愿意错过。
滑冰可不只是一项单纯的技术活,它还要综合考虑天时、地利因素。比如:越是寒冷的天气,冰结得越厚,越适合滑冰。越靠近河岸的地方冰越厚,越靠近河中央冰越薄。所以滑冰一定要选择天时地利。
寒潮来袭,气温降到零下十几度的天气便是极好的天时。放学以后,孩子们会相约来到河湾里,准备滑冰。先检查一下冰的安全度,看看是否具备地利。小心翼翼地用一只脚踏在冰上使劲踩几下,若是听不到“吱吱吱”的声响,说明冰层够厚,够结实,能承受住人的体重,可以放心滑了。
经过检查,合格。于是他们纷纷踏上冰面,摩拳擦掌,先后滑起来。在冰面上小跑几步,突然停住,身体会在惯性的作用下向前滑行一段距离,那种感觉好奇妙,就像在飞翔,特别享受这种感觉。
河湾里尽是你来我往,飞来飞去的身影。
有时候,前面滑的人慢慢停下了,后面滑过来的人滑得太快,躲避不及就撞上了,造成“追尾”。结果就是两人一块摔倒,好在是倒在冰上,湿不了衣服,爬起来继续滑。虽然天气很冷,但是这群滑冰的孩子却一点也不冷。因为运动可以产生热量,滑上一会儿全身都暖和了,滑的时间长了会热得冒汗。
孩子们兴致盎然,玩得不亦乐乎。小河里满是他们撒欢儿的声音。就连寒冷的空气似乎也被这热烈的氛围感染,悄悄地生发出温暖因子,变得不再那么凝重了。
不过,偶尔也会有不识时务的倒霉蛋,稀里糊涂地做了落水英雄。不知怎么搞的,他竟然滑到河中央去了。真是运气欠佳,恰好这一天河中央的冰不够厚。这几个因素叠加在一起,足以引发一起悲情事件。
只听得“咔嚓”一声响,冰上出现一个不大不小的窟窿。两只脚极不情愿地插进了窟窿里,人坐在冰上惊慌失措,大喊:“救命!救命!”几个小伙伴赶紧上前把他拉起来。
检查一下衣服,值得庆幸的是:冰层下的水不深。还好,衣服没湿,只是可怜的棉鞋泡了水。泡了水的棉鞋冰冷沉重,好狼狈呀,赶紧回家吧。家里等着他的,首先是来自家长的一顿训斥,然后是一双干爽的单鞋。
三
长大后,我和伙伴们纷纷离开家乡去了城市谋生,就像羽翼丰满的鸟儿,展翅飞向四面八方,去寻找适合自己的更加广阔的天空。
然而,树枝总是连着根。不管我走到哪里,都忘不了家乡,忘不了家乡的小河。它是我脑海里永远都抹不掉的记忆;它一直在我心里静静地流淌;它给我的童年带来了数不尽的欢乐。
在这里,小伙伴们可以尽情地玩耍,尽情地打闹,尽情地探索创造。儿童的天性得到极大的舒展。在这里,我学到了许多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极大地丰富了我的视野。它简直就是学校之外的第二课堂。
小河无私地给予人们这么多恩惠,我们何以为报呢?我想最好的回报就是:保护小河的流域生态。让小河长在、河水长流,让后世子孙们都能够享受到小河的恩泽。
保护小河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份责任应该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就像吃饭喝水一样必不可少。并且还要把这份责任一代一代地往下传承。因为有保护才会有恩泽,保护不断恩泽不断。让后世子孙都成为生态的保护者,生态的受益者。如此,普天之下的小河才会长在长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