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高这久申请早上不来早读,晚上不上晚自习。
我作为班主任,同意了。
我心里默默想:我有不同意的权利么?我当然没有这个权利。
这个孩子才来初中不到一个学期,就已经动不动就不来上学了。
她说她的妈妈很古板,不让她化妆,她和哥哥关系也不好,经常吵架。有一次她哥还给她关在门外故意不给她开门,害她在门外等了近两个小时。
她妈妈回来的时候不问青红皂白把两个孩子都骂了一顿。
而小高觉得自己在整件事中才是最大的受害者,自己可是在门外等了两个小时的人。
“凭什么连着我一起骂?”
她想不明白。
当她陆陆续续把这些事讲给我听的时候,她哭了。
我把小高的父母请到学校,一起商量怎么帮助这个敏感而脆弱的孩子。
她的爸妈倒是正视问题,周末就带着孩子去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心咨询了问题。
结果显示孩子没有抑郁,也没有焦虑。
我其实对这个结果心存疑惑。
因为小高的种种表现,比如:动不动就不来上学;早上背着书包来上学,其实根本没有进校;有时候来到了学校,却不进教室,躲在图书馆里看书;有时候来了学校想走的时候就自己走了,也不跟任何人说一声……
如此种种,不仅我担心她,她的父母担心她,连同学们都担心她。
她爸爸说假期准备带着孩子回老家住一段时间,看看能不能好一点。
我说还是约个心理医生问诊一下吧。
父母觉得没必要,要以自己的方式解决孩子的问题。
还说这个孩子是因为班上一个男生不喜欢她,才导致孩子的情绪急剧变化,变得跟以前不一样。
但这个说法又是站不住脚的。
孩子的心理问题难道是一瞬间就导致的么?
不是呀。
心理问题的孩子一定是日积月累的心声没有发现和发泄,被一点点积压导致的。
但小高父母觉得自己没有问题,自己已经提供了孩子最好的,她要什么都满足,怎么可能得病?得病的原因怎么可能是父母的原因?
一个人犯错不可怕,可怕的是根本看不到错误的原因或拒绝承认错误的原因。
一个连错误都不敢正视的人,怎么可能指望他改正错误呢?
能改正错误的首要因素就是正视错误并积极找到错误的原因,去改。
我听着电话里小高爸爸的陈词,心里有些难受。
我不能指责家长的失误或教育偏差,每个人有根深蒂固的观念。
这些观念缠绕着一个人的认知和格局,很难被他人轻易说服或改变原有看法。
因为,大家都是成熟的中年人,在世上混的够久,够经历丰富,够指导他人而不是被他人指导。
我继续跟小高爸爸在电话里沟通着孩子的问题,她的语调有些哽咽。
我有些于心不忍,告诉他只要父母说话的方式和态度稍微改变一下,孩子会慢慢好的。
这只是厌学的起点,敏感的借口。
毕竟谁能保证自己说的每一句话都不刺激到小高同学呢?
这样的敏感,集体生活怎么度过呢?
我有些替这家人担忧。
也理解他爸爸在电话里的哽咽。
但一切的发生,终究要撕开表象去发掘内在,只有在血淋淋的事实面前,真正的原因才能跳出来,帮助引领我们走向正确的道路。
一条自我剖析和改变的路。
不会是坦途,但值得探索和摸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