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带了一位实习教师,是老同学朝辉的亲戚,也是几年前实验中学的毕业生,叫王渊策。
我的安排是,先听课,但在听课之前,要求他先撰写该课的教案,在上课前由我审核,然后听课,听完课后,简单交流,就他的设计中的环节和我的课堂教学中的差别进行对比说明,借机渗透一些常规的教学方法,比如教学引入到底是复习旧知引入还是创设情景引入,几何题的书写格式该如何规范,板书应该如何设计,作图的大小怎样合适等。他也比较认真,会在课后提出一些问题,尤其是上周上《反证法》一课之前,由于初中学过时间隔得太久,觉得无法弄懂知识之间的逻辑顺序,就直接告知,到课后终于明白。此外,我也要求他在听课后,在就该内容撰写一个听课反思,把自己没有想到的一些点,而又通过听课进行对比之后的收获记录下来,两周时间过去了,慢慢适应。
第二个目标应该是上课,那就从习题讲解开始。我在适当的时机会让他批改作业本,这个时机就是那一天我有两节数学课,一节课我自己上新课,另一节课让他讲评作业,这样就不会影响我的进度,当然,合适的时候,也会让他执教一节新授课。
上周已经试讲一次作业,学生感到好奇,偷偷地笑,但很快就进入角色,配合不错,也会积极互动,而小王老师也能镇定讲解,画图分析,板书正规,作为一名实习生,感觉自己当年在衢州二中实习时的程度也不过如此。
今天是第二次讲评作业,其中第二题有一定综合性和方法的迁移性,小王老师讲完两种方法,其中第一种详解,第二种略讲,也进行了归纳提炼,然后,我也就本题适当小结归纳,此时,学生中有多人举手,我请他们上台来讲解。
王梓翔的方法其实是辅助线有问题,需要证明三点共线,旁边听的小王老师和下面的其他同学都看出来了,稍作点拨就可;李佳锦的方法是全等之外再加一次倍长中线的全等,也行,把原来小王老师讲解中的一次全等加一次平行四边形做作了等价替换,只不过,目前在学平行四边形,所以,肯定其精神、保留其方法。
学生来当小老师是我最希望看到的,所有的知识只有自己讲解给他人,掌握最深刻,班内的孙晖同学也会经常给同学当老师讲解难题,不错。
课堂中,最多时有三名老师在台前讲题,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和好奇心,希望大家积极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