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有了一个计划:硕士毕业后进入投行工作,我就开始有意识搜集这方面的信息,从各个途径,读书也被包括在内,所以不可避免会接触到这本投行界的畅销书。这本书是以作者的自身经历为基础完成的,在一定程度上描述了一个真实华尔街众生的浮世绘。也是因为这本书,让我对读书产生了兴趣。以前我是读不下去这类所谓的经典之作的。这本书奠定了我以后起码会阅览基于自身经历的类传记。依我的自身浅薄的观点,对触动自己的文段做了圈圈点点,备述如下。
1. 古特弗洛因德总是在下午同梅利韦瑟和梅利韦瑟手下的六名年轻债券套利交易员玩说谎者的游戏,并且常常输得一塌糊涂。有些交易员说古特弗洛因德简直不堪一击。持相反观点的也大有人在,他们无法想象无所不能的古特弗洛因德也会出局,辩解说输掉游戏正是他的本意。真相究竟如何只能是一个谜了。
不只在职场中,在任何交往中,人们都喜欢披着一层外衣掩盖真实意图,掩盖真实的自己。在人群面前暴露真实的自己,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好比是失去了自己的底牌,裸奔在群众的视线中。即使是不相关的我们不在意的人,人的媚俗,特别的趋利避害,附炎趋势。自古深情留不住,总是套路得人心。一个人的行为,一个公司的举动,往往不是它本身的表现那么简单,它的真实意图往往潜藏或打包在花枝招展的表面言行中,真实目的需花心思解读,需从人的劣根解读,比如自私自利等。
从引文中可以看出,古特弗洛因德作为熟悉交易业务的董事长,应该也是熟悉说谎者的游戏的。但他总是输得一塌糊涂,无外乎两种原因:一是他的游戏技术确实很烂;二是出于一些目的,他故意输得一塌糊涂。对于第一种情况,联系上下文,我觉得可能性很小,古特弗洛因德是一个确定主义者,所做的事情一定得100%利己,100%确认胜利或成功,他几乎很小可能性会在知晓自己胜率很低的情况下,还坚持去做这件事的几率很低。除非这个活动是他的热爱,或者这个失败对他来讲是微不足道的,对他微不足道,可能也是真的,毕竟每次的下注仅仅只是几百美元,这对于古特弗洛因德来讲九牛一毛。但对于一家公司的董事长,其还在需要在职员面前维持一定的威严,经常性的失败容易产生对董事长个人魅力的减弱。所以原因一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对于原因二,按照全文对于古特弗洛因德的描述,他是有很大可能性做这件事的。他可能是为了和职员打成一片,故意输掉,他也有可能其他目的,他的内心深藏,但他只做对自己有利的事情。所以。就像原文中描述的,真相究竟是什么,只能是一个谜。可能这需要极高的洞察力,或者对对方及其了解,才能洞悉吧。
2.可是另一方面,你在交易厅里将会学到的一手就是,像古特弗洛因德这样的赢家总是有理由的。
是的,每个人做每件事背后都藏着目的。一眼就洞悉其背后的目的,是需要极高的洞察力的。这也是一项及其重要的技能。
3.梅利韦瑟有一种不露声色的超常本领,这种能力在普通人身上极为罕见,但对交易员而言至为宝贵。绝大数交易员的言谈举止就暴露出来他们是赢钱还是亏钱——时而趾高气扬,时而垂头丧气。但是,你永远也猜不透梅利韦瑟的心思。我想,他拥有不可思议的控制力,能够压制住两种往往会摧毁交易员的脆弱情感——恐惧和贪婪。
工作,稳重和神秘才能让你有价值。生活亦是如此。在工作中,为了让人信服,得装成老成的成熟人士。想想也是可笑,但也必须得这么做,不露声色,有自控力,不大悲,不大喜,不轻易向工作中的人谈心,交易所谓的秘密,把自己置于面具之下,最为安全,做一个圆滑的人,是一种自我保护。
4.许多人认为,古特弗洛因德之所以向这位套利大师叫板,100万美元一手,无非是为了显示他也是圈子里的玩家。如果你打算炫耀自己,“说谎者的扑克牌”是唯一的选择。
算是贴身肉搏效应吧。为了能够在一个圈子里有一定的名声,接近这个圈子最优秀的人。为了炒作,一些小公司贴身肉搏大公司。为了获取一些情报,接近公司负责这个部门的人。为了能够成为自己想成为的那种人,而去接近这类人,物以类聚,耳濡目染,循序渐进。
5.对他来讲,眼前根本不存在胜局。如果他赢了,古特弗洛因德不会高兴。但是,如果他输了,100万美元也就飞走了。这恐怕要比惹恼老板更糟。梅利韦瑟说,“要玩就玩真能让人心跳的。1000万美元,不反悔。”
面对赢不得、输不起的两难之局,最好把皮球踢回到发球人手上,注意攻其软肋。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