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不容易,尤其是善良与坚持在现实的冲击下如此之难,无论是芳华绝代,或者是生活千疮百孔,我们生命都要有点质量。
生命的质量,不在物质的富有,而在精神的充盈。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平凡者是显而易见的,伟大者是不易察觉的。这世上,有很多人活着是为了更多的人活的更好,他们潜心修行、高瞻远瞩,把自己的命运和民众的存亡密切相连,陶行知便是这样的伟大者。年轻时候的陶行知出国深造,学成归国,才华横溢,以他之所知,本可以转身成为人上之人,以他之所学,本可以谈笑于鸿儒之间。但先生却把目光死死盯在中国的最底层社会,每天行走在世俗乡里之间,行走在街头巷议之内,他要帮助那些最普通的中国人,佣人、帮工、打杂者、货场脚力等,帮助他们都识字,从不投机取巧、沽名钓誉。他一个人努力着,他的梦想的芽破土而出,我们眼见铁树开花。名山苍苍,江水攘攘,先生之德光风霁月,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我们今天缅怀陶行知,缅怀那种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以及对教育事业的赤诚热爱,便是想凌空从先生那借来那浩然之气,让它如火,让它如光,重新照亮每一个师者的心,我们要延续先生的光,把它变成隽永的亮。
生命的质量,不在皮囊的光鲜亮丽,而在内心的坚定从容。
人生在世,事事称意者鲜有其人。生命有时候像草芥,无端被人践踏;有时候像飘萍,动辄迷失方向。怎样不让心蒙上灰尘,不让灵魂缄默寡欢?我想,人要有点“志”,这个“志”就是支撑你活着的理由,为家国,为亲友,为自己,也可以为一个崇高的理想。在《见字如面》某期节目中,赵立新老师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朗读了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一份千古名信令人思接千载。司马迁因替李陵辩解而遭遇纾难、身受宫刑,面对这莫大的屈辱,他选择忍辱负重、立志著书,最终完成了伟大的历史著作《史记》,成为了万世楷模,成就了千古佳话,司马迁因此也名垂青史、流芳百世。司马迁用他的生命深度砥砺我们不断前行,面对挫折,死不可怕,活着才需要更大的勇气,司马迁在万众耻笑中活着,不是苟活,而是“有志气”的活着,是内心的坚定从容让他人死留名、积厚流光。“情归坦途途痕沧”,司马迁为了“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忍受万人耻辱也绝不后悔,“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司马迁的生命尽管遭遇横祸,其生命质量令人难以企及,也让人高山仰止。
生命要有质量。生活多艰辛,如果我们能以一颗乐观豁达的心与生活握手言和,山穷水尽时坐看风起云涌,那些生命的沼泽、泥淖,只会让你的内心更加丰盈。作为师者,我们要有崇高的职业理想,像陶行知一样成为学生击败高考大军、迈进大学门槛的重要导师,有为师者的“高峰体验”。作为学生,要像有司马迁一样志从高远,内心坚定从容,面对挫折坚定意志,百折不挠实现理想。否则,我们与自己的生命,永远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仿佛河两岸,永隔一江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