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位学生问季羡林先生:“做学问可有捷径?我的论文实在憋不出来了。”
季羡林先生回答说:“论文岂是憋出来的?水喝多了,尿自然就有了。”
这句话听起来粗糙,但道理却很实在。总有人说,我都没什么素材,怎么写作啊?
的确,素材对写作来说太重要了,如果我天天写作,估计一个月就会文思枯竭;一些积累更多的人,也会有因为缺乏素材而陷入瓶颈的时候。
但,素材不是你等就能等来的东西,它需要你不停地寻找,不断地积累。
就如大象公会黄章晋老师所说:“优秀的文字作品靠的不是瞬间的灵感,而是靠身后的积累,极端地说,文章在智力活动上耗费的工时,决定了其品质的高下。”
杨小米和夏苏末都是简书的签约作者,杨小米曾在公众号里说,自己去夏苏末玩,在她家里看到一摞本子的读书笔记时,简直是惊呆了。而她也学会了在本子上记录话题,想到一个就记录下一个,等有时间就写出来,以免忘记。
那些写作很好的人,一般都用了很多时间在寻找素材上。他们的成功,基本都是由背后所不为人知的努力以及日复一日的积累堆砌而成的。
因为热爱写作,所以我也要在日常生活中学会寻找素材。刚开始时,我一脸懵逼,不知道如何下手呢。经过自身的实践和听一些写作课程,我总结出了以下几点方法,希望能带给你启发。
1、从阅读中寻找
写作是一个输出的过程,如果我们想要有持续的高质量的输出,那就要不断地输入,此时,阅读就是很好的选择。关于它的益处,我不用多说,直接给建议吧。
① 广泛涉猎。
我曾听过一节王路老师的写作分享课,他有这样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读书不能只看文学作品,也不能只看经典,要把握好经典与流行之间的关系,除此之外,还要有社会科学,如哲学、历史等,以及你自己的专业领域。”
无论是什么领域的书,我们都要读一读,哪怕你不感兴趣也要去尝试一下。当然,也不是把精力平均分配到在每个领域上。最好的状态是,既能研究透自己喜欢或擅长的领域。也能从其他领域汲取一些养分。
② 在阅读基础上更快地找到自己的写作方向
努力很重要,但有方向的努力更重要。要写好文章,首先要找准写作方向,而阅读就是一个很有效的途径。比如我在看到一些心灵鸡汤时,发现自己对那些素材也有话可说,有感可发,而看小说时却发现自己不能较好地驾驭这种文体,很难写出那种爱情里让人行动的感觉。所以,我会更偏向于写心灵鸡汤而不是小说。
③ 记录感受,多写书评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当在阅读中被某些地方触动时,要及时写下关于它的思考或衍生而出的灵感,同时也可以多写书评,记录自己读到了什么,学习到了什么。
2、从影视剧中寻找:
这是一个影视剧盛行的年代,看影视剧来寻找素材,这既有了视觉享受也做到了积累,多好啊。
如果要写影视剧评,可以去看最新最热的影视剧,找到一个特别的切入点来入手。如果不写影视剧评,可以找热门的或经典的影视剧来看,通过做思维导图来分析人物性格,同时记录某句印象深刻的台词,这些都是非常好的素材。
但是,我们不要做无聊的追剧族,一定要有所节制,不能让思维完全跟着情节走,时刻都要多思考。
3、从新闻中寻找:
新闻是最鲜活的素材库,从亲情到爱情,从普通到奇葩,各种世间事基本都会有。通过看新闻,你可以了解到这个世界发生了什么,让文章跟上时代步伐。
有人说,我没有时间怎么办?
看新闻这件事,有碎片时间就行了。有空时拿出手机看一看,一篇新闻只要一两分钟就够了。
那没兴趣怎么办?
现在看新闻的渠道有很多,你不一定要规规矩矩地去看一篇新闻稿,比如可以去微博看热搜,也可以在公众号看热点文章。
4、从网络中寻找:
网络是一个很广阔的世界,微博里的新鲜事也好、知乎里的问题回答也罢、还有很多其他的平台,哪怕是朋友圈的一张耐人寻味的图片,都可以成为我们写作的素材。当然,我们要学会及时地捕捉网络信息,并有整合信息资源的习惯。
5、从别人的文章中寻找:
我说的这点不是抄袭,而是指你在看别人的文章时要多思考。
比如我不赞同他的这个观点,那能不能写相反的一面呢?这篇文章写得很好,但我觉得还不够全面,那能不能找到一个地方来补充呢?而看到别人的观点与自己的观点相似时,那我能不能从另一个角度切入去写呢?
不过,别人的案例最好不要借用,还是要以自己积累的素材为主。
6、 从生活中寻找:
无论怎么说,生活都是最大的舞台,因此,我们必须要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取材。
有人说,我的生活简单,交往圈子小怎么办啊?
这些在我看来都不是问题,你总要和别人打交道吧,那你就多和不同的人交往,每个人都多多少少会给我们一些灵感啊,就算一句话也可以。
只要你细心捕捉并用心思考,相信总能找到素材。
最后:
说了这么多,其实最重要的还是要养成随时记录的习惯,不然再会寻找素材也没用。
水喝多了,尿自然就有了;素材的积累多了,加上你会运用,那写文章的能力自然就提升了。
共勉。
你好,我是成长中的王小青,很高兴认识你。
如果觉得文章还不错,那请点个赞吧,谢谢你(^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