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爱作画也善于烹饪的厨子,倡导他的饮食方式,少数人的姿态是多数人的榜样。
餐饮环境随着社会风气一起变形,人们觉得应该多吃,用鸡鸭鱼肉招待朋友很重要,却没人觉得在合适的季节做一个清爽清鲜的毛豆是最好的。渐渐改变人们对饮食的态度是一种社会责任。他到村里后,教会了一些小孩子写毛笔字,认为一个人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言传身教。你是想用自己存在方式影响别人。是的,即使自己或多或少有些片面。
“不時不食”即是要吃時令自然生長的食物,人亦如此,应季的蔬菜就像恰如其分的人,生如草木,方能活的安逸自在。
食物有其自然的生命,当人终结它,让它的生命达到最后的完美,也是一种赞扬。比如我做一道虾,味道绝伦,大家吃得流连忘返。反正它就会很怨气。要用心去对待食物。
平日喜欢吃肉,也会遵循老人家教导的肉割不正不食,对于来路不明且宰割方式明显不人道的肉类,向来敬而远之。我不反对吃野味,但是那些喜欢吃奇珍肉类而且显得很有办法弄到野味的人,形同异路。同样我们对于植物性食物也应该保持尊重,最真实的态度就是不浪费,吃净。
吃菜带点苦味,少点油,对身体更有好处。油腻重口味就像甜言蜜语,会让人产生依赖,就像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别人恭维你,你觉得很好,实话难听。做菜也是一种交往,人世间的道理都是相通的。
最佩服钱钟书先生夫妇的是“透”,穿透人性;而与透相关的是“淡”,看淡命运。《我们仨》里讲57年:“我们两个不鸣也不放,说的话都正确。例如有人问你工作觉得不自由吗?我说:“不觉得。“我说的是真话。我们沦陷上海期间,无论什么工作,只要正当的,我都做,哪有什么自由?”透是智慧,淡是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