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个别心理治疗,可说是动力取向精神科医师的正字标记。根源于精神分析的传统,动力取向精神医学特别注重医病治疗关系中的细微之处。关于个别心理治疗的文献很丰富,限于篇幅,我们在这里只能针对一般性的原则做简短的概述,读者如果有兴趣了解更多,可多参阅几本更详尽、深入的著作 (Adler and Bachant 1998; Basch 1980; Busch 1995; Chessick 1974; Dewald 1964, 1971; Fromm-Reichmann 1950; Gabbard 2004; Luborsky 1984; McWilliams 2004; Ogden 1982; Roth 1987)
表达性一支持性的连续轴
奠基于正规精神分析之分析技术原则的心理治疗,曾被赋予各种不同的名称,略举数例如下:表达性 (expressive )、动力取向(dynamic)、精神分析取向 (psxchoanalytically oriented)、洞见取向(insight oriented)、探索性 (exploratory)、发掘性 ( uncovering)和深度 (intensive)心理治疗。那些以分析防卫机制和探索移情为目标的治疗方式,在传统上,被视为与另一类被称作支持性心理治疗(supportive psychotherapy))的治疗法全然不同。后者的目标是压抑无意识冲突和加强防卫机制,因此普遍被视为在层次上低于表达性心理治疗,这种观感,反应在这一句引导治疗师多年的临床箴言中:「要尽可能地使用表达性治疗,至于支持性治疗,只要做到最起码的程度就好。」 ( Wallerstein 1986,p. 688)
然而,许多人担心这种传统式的二分法是有问题的(Gabbard 2004; Horwitz et al. 1996; Pine 1976, 1986; Wallerstein 1986; Werman 1984; Winston et al. 2004)。这种区分的一个问题在于:暗示支持性心理治疗不是精神分析取向的。实际上,有很多种形式的支持性心理治疗,其所采取的每一个步骤,都是立足于精神分析性的理解。其次,二分法将表达性和支持性心理治疗视为截然不同的类别,但事实上两者绝少以纯粹的形式出现 ( Wallerstein 1986; Werman 1984)。最后,传统上表达性心理治疗或精神分析被赋予较高的名声,这种价值判断往往暗示了:借由获得洞见或消解内在冲突所得到的效果,似乎优于支持性心理治疗的效果:然而,没有确凿的资料可以支持这种假设,表达性心理治疗所带来的改变,从未被证实在任何面向上优于支持性心理治疗,也末被证实比后者更为持久 ( Wallerstein 1986)。
在一个包含42位病人的重要研究中(梅宁哲基金会心理治疗研究计划 〔Menninger Foundation Psychotherapy Research Project〕),沃勒斯坦 ( Wallerstein 1986)结论如下:任何形式的心理治疗都融合了表达性和支持性两项要素,而支持性要素所造成的改变,绝对不逊于表达性要素所造成的改变。与其把表达性和支持性心理治疗看成两种不同形式的治疗,不如视心理治疗本身即是开展于表达性/支持性的连续轴之上,这也比较贴近实证研究的结果和临床实务的实际状况。在治疗中,要偏重表达性要素或者是支持性要素,端看病人的特性与治疗的时机而定,如沃勒斯坦(1986)所说的:「凡是适切的治疗,总是(以不同的方式)同时包含表达性和支持性两项要素,关键点是该如何(how)与在什么时机(when)使用表达性或支持性的方式。」(p.689)这种适合以连续轴的概念来看待的个别心理治疗,可称之为表达性一支持性的 (expressive-supportive),或是支持性一表达性的(supportive-expressive)。即便是处在表达性这一极端的精神分析,仍含有支持性要素,也就是治疗架构本身,以及分析师和病人双方同心协力想要达成某些目标 (Luborsky 1984)。同时,大多数位在连续轴另一端的支持性心理治疗,的确也能够不时提供洞见与自我了解。因此,胜任的动力取向心理治疗师,可以根据病人在治疗过程中特定时刻的需要,有弹性地游走于表达性一支持性连续轴的两端。
表达性一支持性连续轴的概念,提供了一个理念架构,让我们得以思考个别心理治疗的治疗目标、特色和适应症。当我们游走于表达性一支持性的两端时,这些要素亦相应地随之产生变化。
节选自《动力取向精神医学临床应用与实务》(格林·嘉宝医师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