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就对了》的书名翻译得很高明,带着一种积极正面的肯定的语气,听了就让人想马上行动。但它的英文原名却是《Fail Fast, Fail Often》,副标题好歹提到了一个“win”。所以整本书都是在讲“fail”么?倒也不至于,但是关于“失败”这个话题的讨论,确实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
害怕失败、害怕犯错
我很怕失败,因为小时候一次考不好,就会带来诸如“你怎么不用功”“你怎么这么笨”“你就是粗心大意”此类的批评。一次没考好就直接攻击到人格和智商上面,心理创伤不要太大。以至于我现在虽然听了无数大牛说要“复盘”以及“复盘”的好处,但是一想到会看到自己犯的错,我就难受得要命,抵制心理前所未有的强烈。
然而书里却不断鼓励我们要去犯错,还要经常犯错、快速犯错。因为作者说成功人士的特点就是会立刻采取行动,不会顾虑,在犯错中寻求机遇,挑战极限。仔细研究下例子,我就明白了:“经常犯错、迅速犯错”是要发生在成长进步的初期,那时候犯错的代价不大。和得到的经验教训以及带来的进步相比,那些代价不值一提。
皮克斯从一开始乱七八糟的idea和简单的故事轮廓开始,画师们经过一次次的失败和修改,最后有了《海底总动员》。星巴克从一开始售卖“高大上”的意式咖啡,进化成了美式咖啡的领头羊,中间也经历了很多次失败和改变。
所以失败和犯错都不可怕,尤其是刚开始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这些都是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是一种及时的反馈,带来的是学习能力的提升和经验技能的积累。
失败、完美主义和拖延症
为了防止犯错和失败,我们总喜欢在开始做一件事之前做好详细的计划,不断地评估风险是否降到最低,并且担心自己能否承担失败的代价。事前准备固然重要,然而过多的顾虑担忧和所谓的计划让我们束手束脚,很难迈出第一步。说好听点是“完美主义”,更流行的叫法是“拖延症”。
“还没准备好”的观点不仅是错误的,还会成为一种阻碍,使你无法在偶然事件中获得经验。
我刚开始玩拼布的时候,在朋友的安利鼓励下买了缝纫机、针线剪刀和各种漂亮的布料。但其实我从小就手笨,连扣子都钉不好。所以我花了大量时间去看Youtube、Pinterest。最后耐不住朋友三催四请,才硬着头皮开始。当中有各种问题,比如在看不见的后面其实棉花漏了,很多次缝错了得拆掉重来,还有一次被缝纫机扎穿手指…… 但是最后还是做得像模像样。那时候我除了开心,还有一种“原来我也可以做手工”的想法,感觉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呢~
不怕失败,做就对了!
我以为失败给我们带来最大的伤害就是会让我们对自己的智力、能力和信念产生怀疑。作者还深究了一步,认为害怕失败才是最有害的,会让我们丧失活力和行动力,错过增加经验获得成长的机遇。所以要怎么克服这种恐惧呢?
1 给自己设置一个前提:想要在某方面取得成就,一开始必须经历惨不忍睹的失误。比如,我想当个优秀的翻译,那就得面对现在读两句就要查字典、口译磕磕巴巴的现实。
2 接受失败:承认自己尽力了但是事情没有向预期的方向发展。这里有个条件,那就是得努力才行。否则随随便便以“不够努力”为理由推卸责任,有时候会找不到真正导致失败的原因。
强调努力程度,就是想告诉孩子们一个可控的变量。让他们知道,成功可以有自己掌握。而强调先天智力,会让孩子失去把握成功的底气,并且让他们无法应对失败。
3 改变:从经验中思考学习。如果尽力了还没能成功,那么是哪里出错了?方法不对?思路有问题?还是根本就没天赋做这行?如果是方法思路出了错那就有针对性的再学习提高。要是真的没尽全力那就再努力一次。要是觉得自己没天赋,还是及时止损,换个目标比较好。
总结
要学会聪明地犯错,在起步成长的阶段多犯错快犯错,以此累积经验学习提高。
所谓“完美主义”“拖延症”背后的原因之一就是害怕失败,要鼓起勇气怀抱热情迈出第一步才能体会到过程中的酸甜苦辣。
学会接受错误和失败才能走向成功。